教改福泽千万家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0-15 11:04:13 Thu   

二十年间,杭州首创的“名校集团化”从1.0迈向3.0 

赓续不绝,有效破题优质、均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都市快报

16年前,杭州首创的“名校集团化”被新华社列为中国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五大模式之一。16年后,杭州市主城区中小学名校集团化覆盖率已超过85%,优质教育覆盖率大大提高,老百姓对教育的获得感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名校集团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从探索“名校+”的1.0模式到形成区域特色共同体的2.0模式,再到探索从县域到市域的新名校集团化3.0模式,杭州率先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全覆盖,加速了教育现代化进程。

名校集团化,是杭州高瞻远瞩的谋略,亦是城市发展大格局的必然要求。它从教育着手,深刻影响着城市产业经济布局、区域功能定位,有效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程,成为杭州小康之路上的经典实践范例。

1.0版

全国教改旗帜“名校集团化”从杭州起步

“新名校”成长提速 让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

今年9月,位于杭州城西的河滨之城小区的业主们,迎来了家门口的名校——杭州市竞舟第二小学。1999年,杭州市求是小学的分校竞舟路校区创建,20多年过去了,“子体”蜕变成了“母体”,2013年独立办学后的竞舟小学,如今建起了分校,还兼管一所农村小学。

“名校办新校”,这放在20多年前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上世纪90年代,随着杭州城市发展,大量新建住宅交付。而在社会上有口皆碑的名校,大都处于老城中心,一时间“择校风”盛行。如何破题?任务落在了老牌名校求是小学身上。

1999年求是小学竞舟路校区开学。“听到最多的是不理解和不相信!”时任求是小学校长黄建明回忆说,“很多人疑惑,求是办得好好的,为啥要去办新校?好老师派出去,‘牛奶被稀释’,会影响老校吗?” 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竞舟路校区开学第一年,把附近骆家庄、五联二所农村村小全部学生和教师收入新学校。在开学第一次考试中,同样的考卷,竞舟路校区学生的平均分,与老校生差距有25分之大。有老师建议,重新出一张低难度的考卷,给新校区学生,黄建明坚定否决了:“求是只有一个,没有两套标准。”

在起步差距如此之大的两个校区,在同一套质量管理目标责任体系下,只用了两年,新老校区在学业成绩等各方面拉平了差距,“牛奶没有被稀释”,名校优质教育资源顺利扩张。2001年求是小学又开办了华立星洲校区。2002年10月,求是教育集团正式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以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化为目标的公办基础教育集团,开创了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先河。“2004年5月对3所学校的满意度测评,求是小学的满意度为98.5%,竞舟路校区为99.6%,星洲校区为100%,可见老百姓对集团化办学的认可。”黄建明说。

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2004年9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从全市层面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此后6年间,是杭州市名校集团化的快速扩张期。其间,市委市政府先后三次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的实施意见,从有钱、有人、有房、有章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在设立专项经费、职务聘任、编制管理、教师待遇等方面均有突破,保障了名校集团化的全面推进。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名校集团从2004年底的28个发展到2010年的210个,成员单位近900个,主城区的名校集团化覆盖率达70.33%。

“‘名校+’最显著的影响,是名校可以为新校区直接注入成熟的办学理念和优秀的校园文化,这也让新校避免了单打独斗的探索,大大加快了成为‘新名校’的成长速度。”市教育局人事处处长章潘彪坦言,集团化办学更让一批名校的“老副手”与“准干部”在集团新成员校找到施展才华的空间,使“名校好干部+集团潜力校”成为人才培养的新天地。同时,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教师队伍由此带动产生,不断为优质教育的传输加码。

“名校集团化”打造了优质基础教育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的“杭州模式”,成为了杭州教育的一张金名片,2009年荣获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

2.0版

多种模式探索名校集团化 致力于县域优质均衡

率先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全覆盖

今年,是“学军小学—转塘小学” 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成立第9个年头。2011年7月,当两校要结成共同体的消息传出时,连转塘小学的不少家长都不敢相信:有种天方夜谭的感觉,这是否只是一种挂牌?

当然不是,当年9月,学军小学派出了6人团队进入转塘小学,帮助和管理转塘小学的行政和教育教学工作。两校还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从教,一起招收新教师,同步教研、师资共育……各种制度的建立实施,保证了共同体的紧密联动。“两所学校是互融共荣的,所以越紧密推动越快。”时任学军小学校长、现西湖区教育局党委书记汪培新,还曾兼任过转塘小学校长,他坦言,如今的转塘小学在紧密共同体的带动下,在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位居西湖区学校前列,收获了当地百姓的好口碑。

如果说,从1999年到2010年,名校集团化更多以“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民校”等为特征实施单体扩张,那么从2011年起,杭州又开始了名校集团化2.0探索。“过去我们一直在提倡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由于历史原因,县域范围内一些学校发展比较好,一些学校发展相对慢。所以这一阶段,把目标聚焦在了县域的教育均衡上,并涌现出了一些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市教育局副局长蒋锋说。

比如以西湖区为代表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由名校选派校级干部、骨干教师组成的优秀管理团队,对农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实行委托管理,核增支援学校人事编制、建立专项工作经费、激励机制和评估监测等保障机制,实施捆绑式考核,有效输出名校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强化互动合作、合作共赢,高效推进了区域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以江干区为代表的“新教育共同体”,重点打造“名校新校”“区域联盟”“教师研训”“院校合作”四类教育共同体。通过推进学校联办、资源联通、品牌联创、成果联享,打破了以往打造一所名校通过集聚资源,单向输出式和帮扶式合作等方式。“新教育共同体”全面覆盖辖区义务教育段中小学,从而实现全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和谐发展。

以拱墅区为代表的“学校发展群”,由区教育行政部门发起,学校自主参与、自觉组团的群体组织,它以“分片规划、平等组合、鼓励个性、捆绑考核”为基本组织原则,将若干所学校联合起来,在群方案共商、群资源共享、群活动共参的“三共”体系下,组建了10余个中小学发展群,充分发挥群主学校的优势辐射作用,带动群内学校的整体发展。

集团化办学不是千校一面,而是可根据地域特征,倡导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不是简单挂牌,而是学校、师资、课程、家校等多方面深度合作;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联合体内每一所学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正是杭州对于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包容性,使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以多样化的形式在各个县域内不断拓展,优质均衡正在实现。

3.0版

名校实现跨域突破 城区间教育“时差”趋向归零

师资融通、互联网+等形式助力市域教育一体化

桐庐中学副校长何国民,依稀记得5年前招考季时的焦虑。随着高考成绩的发布,主城区高中成绩单像镜子一样,照出了县中的颓势。桐庐中学虽本科率不低,却迟迟难有质的突破。“家长用脚投票”,好学生渐渐流失到杭州市内或周边区市。

21世纪以来,杭州名校集团化成绩斐然,杭州下辖10个区,3个县(市),单从任何一个县域来看,都能晒出一张优异的教育均衡成绩单。但站在整个“大杭州”的视角鸟瞰,各县域之间是否均衡呢?

“我们调研时发现,与主城区相比,像桐庐、建德、淳安等下辖县(市)等优质教育资源的落差依然存在。”市教育局副局长蒋锋分析,直接原因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家长眼里,新老城区学校间、主城区与下辖县(市)间有了教育“时差”。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新高考背景下,县中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求方面缺口较大。“没有好高中,好学生在小升初、初升高阶段就会流失。”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杭州从优质资源供给侧改革入手,深化实施以“跨域突破、县域盘活、师资融通、技术带动、治理跟进”为主要特征的名校集团化战略3.0版,推动各区教育融合发展和名校集团化办学,从县域优质均衡向市域优质均衡拓展。在市教育局局长沈建平的构想中,以县中为试点进行名校集团化模式创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流动。“地方上的高中带起来了,改革的效应就会传递到初中和小学,从而推动杭州市域层面的优质教育一体化。”

2015年下半年,桐庐中学正式加盟杭二中教育集团,杭二中派出省特级教师张永久担任桐庐中学副校长,并选派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名师任教“创新实验班”,一下子提振了当地百姓对桐庐中学的信心。“现在跟杭二中‘跨区联姻’,很多好生源都留了下来。”何国民说。紧接着,学军中学与建德严州中学、长河高中与桐庐分水高中,杭十四中学与淳安中学、浙大附中与淳安二中等也相继结连理。目前,杭州市跨区域跨层级市域普通中小学名校集团已有31个。

随着杭州市教育一体化的步伐加快,杭州的教育格局面临新的变化。除了校与校之间的跨域“联姻”,新名校集团化的内容也更趋多样。2015年,杭州的上城、下城、拱墅、江干、西湖等5个主城区与大江东结对,组建30个共同体,开展为期3年的教育互助活动。一区对一镇,组团式教育帮扶,成为优质校集团化办学新的形式。2019年,主城区四所名校分别吸纳建德市梅城镇上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组建名校集团,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合力打造美丽城镇(梅城)“美好教育”样本区。

不管是县县互助,还是市县“联姻”,新形势下的集团化办学都要直面人财物的问题。所以一些学校采用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如萧山、余杭区政府出地,市本级出资和建设,共建共享杭二中萧山分校、学军中学海创园分校,计划按1∶1比例面向六个主城区和当地招生。

随着杭州名校集团化办学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师资融通的作用愈加凸显,城乡教师交流的覆盖率依然有上涨空间。为此市教育局设立教师流动专项资金,设“名师乡村工作室”支持特级教师下乡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青年教师培养培训等帮扶工作。伴随着“互联网+”的浪潮,市教育局还投入1400万元,推进以名师公开课、网上名师工作室、一师一优课、微课学习在线点播系统等为代表的教育视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让更多乡村学生、教师受益。名校集团化战略继续发展,将会进一步通过技术带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精准化、差异化、个性化。

杭州将进一步创新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以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充分发挥名校集团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深化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推动杭州教育融合发展和名校集团化办学跨区域跨层级发展,为建设杭州“美好教育”发挥更大作用。

专家点评

展现“重要窗口”头雁风采的生动实践

方展画(原国家督学、浙江大学教授)

杭州教育名片“名校集团化”,不断推陈出新。其“新”在政府成为教育集团化的“操盘手”,积极回应民生诉求,并纳入区域教育均衡大盘,展示出前所未有的温度、高度和效度;其“新”在推进策略摒弃点(学校)与点(学校)的线性连接,切换成“跨域突破、县域盘活、师资融通、技术带动、治理跟进”新模式;其“新”在努力创新“管办评分离”新机制,使第三方评价成为教育发展新动能。“名校集团化”是杭州教育现代化行稳致远的稳定器与加速器,也是“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展现“重要窗口”头雁风采的生动实践范例。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通讯员 蔡宇冠 记者 王洁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将进一步创新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以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充分发挥名校集团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深化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推动杭州教育融合发展和名校集团化办学跨区域跨层级发展,为建设杭州“美好教育”发挥更大作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杭州从优质资源供给侧改革入手,深化实施以“跨域突破、县域盘活、师资融通、技术带动、治理跟进”为主要特征的名校集团化战略3.0版,推动各区教育融合发展和名校集团化办学,从县域优质均衡向市域优质均衡拓展。与此同时,“名校集团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从探索“名校+”的1.0模式到形成区域特色共同体的2.0模式,再到探索从县域到市域的新名校集团化3.0模式,杭州率先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全覆盖,加速了教育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