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减震器”:用法治为民营企业发展“撑腰”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0-22 08:21:08 Thu   

杭州知识产权法庭:知产司法保护的“杭州方案”

“诉讼救济具有滞后性,‘先行判决+临时禁令’的救济模式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状况。正如本案,我们做出让被告停止侵权的先行判决,同时搭配临时禁令措施,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原告的损失。”谈起这起全国首例的“先行判决+临时禁令”案,杭州知识产权法庭法官、副庭长张书青仍记忆犹新。

在当下,网络游戏带来的效益非常可观。而作为某大型网页游戏的著作权人——杭州某游戏公司却意外发现自己的游戏出现在了手机端上,虽经重新包装,也更改了游戏名字,但其基本表达几乎复制了某大型网页游戏,可以说是“李逵”与“李鬼”的区别。为此,杭州某游戏公司联合发行运营公司将“李鬼”苏州某游戏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其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3000万元。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的侵权类型不断增多,尤其一些民营企业,往往会因法律意识淡薄而触犯了界限。如本案中,原告的游戏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被告游戏与原告游戏是否近似,如果侵权成立,那么多拖延一天,原告的损失就会多很多,损失怎么计算都是问题。”

作为杭州知识产权法庭的法官,张书青明白,这样一起侵权案涉及法律漏洞的填补、经济学的计算等多方面问题,慢慢审查显然是不合适的。

于是,在迅速对侵权认定部分进行审查后,2019年4月26日,杭州知识产权法庭作出先行判决,判令被告公司立即停止侵权。

解决定性问题后,张书青继续对本案定量部分进行审理,发出了十数道调查令调取侵权游戏的流水数据,并作出书证提交命令,裁定责令被告自行提供流水等收入数据。被告公司自行提交的数据显示,在法院认定的侵权期间内,其运营的游戏总流水金额达9300万余元,扣除渠道分成及税之后的收入金额达4700万余元。

以该金额为初步依据,综合考虑被告公司开发运营手机端游戏所支出的授权成本、推广成本、人工成本、维护成本等,结合原告游戏的独创性表达在被告游戏中所占比例,及其对被告公司利润的贡献率等因素,杭州知识产权法庭最终确定了1000万元的判赔金额。因先行判决生效后,被告公司还在持续运营涉案手游,杭州知识产权法庭据此对被告作出罚款100万元的决定。

“网络游戏的生命周期短暂,审判这样的案子,及时停止侵权是权利人最普遍的诉求,但由于判赔金额需要审计,工作量巨大,前前后后耗时较长,因此,我们需要做到及时救济,这既是服务民营企业,也是在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开道清障’就是最好的司法实践。”张书青坦言说。

和杭州互联网法院一样,这个钱塘江畔的杭州知识产权法庭也是一个刚满3周岁的“新”法庭。自2017年9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后,杭州知识产权法庭跨区域管辖杭州、嘉兴、湖州、金华、衢州、丽水6市的知识产权案件,三年来已受理案件总计11051件,员额法官人均结案数921件,这支47人的团队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

在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每天有超过30个新发明在杭州诞生。对这句话最有感触的,莫过于身处审判一线的法官们:从2013年到2016年,杭州两级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从最初的300件到突破万件,到2019年已经到达15653件。其中,杭州知识产权法庭审结的案件,几乎覆盖了所有涉知识产权的市场竞争行为。

知识产权纠纷的几何式增长,也折射了杭州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

除了立足杭州,杭州知识产权法庭的审判尺也面向了世界。为许多人熟知的英国家用电器品牌“戴森”就曾在这里拿到了专利侵权纠纷案的胜诉判决,“涉案的只是一只吹风机,却彰显了杭州知识产权保护的大格局”。

民营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生力军,优化营商法治环境,没有休止符。说到底,只有将公平正义落到实处,才能让企业家感到真正的安全,让他们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在杭州数字经济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杭州知识产权法庭正为经济市场“正本清源”,为数字经济发展赋能,为全国乃至全球贡献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杭州方案”。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王艳颖 通讯员 钟法 杭互法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