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换新颜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1-27 09:29:44 Fri   

瓶窑电影院“新颜”

龙门古镇素有“敬老”的孝道文化。图为不久前的重阳节,镇里邀请部分高龄老人和残疾老人欢聚在孙氏宗祠里,观看越剧、歌舞、魔术、小品等精彩演出。

国庆期间, 老街变身“晒秋”街,玉米、辣椒等数十种秋收农作物摆放在街头巷尾,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古镇,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古镇中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赋予我们城市记忆的真实感和生活环境的延续感。

早在2018年,杭州就发布了《关于加强村镇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掘和保护利用村镇历史文化遗存资源,有效改善村镇历史文化遗存承载环境,进一步彰显村镇历史文化特色。

近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杭州在古镇古村保护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挖掘出了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地方特色历史文化遗存——建德市梅城古城依托当地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合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形成了以严州文化为中心的综合旅游体系;富阳区龙门镇将小城镇综合整治与古镇保护相结合,注重引入古镇文化元素,凸显了整治成效与亮点;余杭区瓶窑老街重新发掘本地文化,采用文创+旅游模式,促进城镇有机更新……在杭州,一座座山水环境秀美、人文气息浓厚的古镇正跃然纸上,新生活、新业态、新人文正焕发出宜居兴业的动人光彩。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应对人口变迁、环境变化、经济发展等问题时,古镇古村保护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古镇开发,如何防止“千镇一面”?如何以世界眼光和现代理念审视古镇古村的保护与开发?如何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发挥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发展、惠及民生的作用?

样本一 富阳龙门古镇:文化遗产的“薪火传人”

作为杭州全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龙门是孙权后裔最大的聚居地,积淀了独具魅力的孙吴文化、三国文化和宗族文化、古建筑文化等,是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地域缩影。

“活着”的保护,远比推倒重建有难度。龙门古镇在保护与发展、复兴与建设中,走出了怎样的路径?

传承文化之“古”

古镇之古,迄今已逾千年。据考证,早在汉代,龙门就已形成村落。相传东汉严子陵游历至此,写下“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故得名“龙门”。

龙门之古,浓缩在历史建筑中。白墙黑瓦、书院牌坊,寺庙祠堂、高墙环列,马头翘角、河畔桥廊,处处是历史,步步有文化。冬日,记者踏着卵石老路,探访龙门。窄巷深道,曲径通幽,层层佳景,别有韵味。

“2平方公里古镇内,留存着明清以来的古厅堂65座,古民居300多栋。我们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开发,坚持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注重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原结构、原环境,确保原汁原味,维护原生态生活方式。”龙门镇旅游产业部主任何洪波说,古镇不仅是旅游景区,更是老祖宗留下的精神遗产,在古镇保护与发展中,首要的是秉承文物保护的思维。

龙门镇正是按照古建筑“修旧如旧”“四性五原则”的标准,对核心景区进行控制性修缮;同时,还对其周边相关区域的民宅加以利用与整体布局,引导原住民自觉加入保护性开发中,从而逐渐营造了人人都是保护主体的氛围。

保护得当,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逛一逛千年古镇,尝一尝地道的“牛八碗”,赏一赏龙门夜景,过一番“向往的乡村生活”。

商业开发有“度”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44岁的何苗娣在龙门溪边,开了家馄饨铺。

“我是本地人,没离开过古镇。以前镇上老人孩子多,现在年轻人多,一到周末节假日就很热闹。”在古镇,何苗娣遇到不少年轻人,吃馄饨也不忘发朋友圈,晒一晒幸福的味道。还有不少漂亮的女孩,拿着手机直播。“我们这里也是网红打卡点了。”她笑着说。

如今,龙门古镇已逐渐展露出新旧交织的风貌。“古镇现在既是配套成熟的景区,也是生活化气息浓厚的古村落。这里保留了7000多原住民,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何洪波说,原生态的居民生活状态,是龙门镇保护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

为了保持好原汁原味古镇风貌,古镇还先后投资建成党建三馆——统战之家海峡两岸交流馆、孙晓梅故居、廉政文化馆。此外,修缮完成的古建筑保忠堂、山乐堂、丰受堂、孙氏宗祠等也焕发新的生机——保忠堂引入“互联网+非遗”项目,建设成为龙门非遗产业园;山乐堂成了民间艺人传承剪纸等非遗技艺的场所;丰受堂引入富春墨庄项目,开展“文创+体验”的文化旅游;孙氏宗祠作为展示“东吴战马”等民俗节目的舞台,每日向游客演出……在这里,民生改善与历史遗存共融,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融。

规划建设重“民生”

家门口就能看到青山、田野和秀水——在龙门镇的民宿,随时能感受到这种返璞归真。

盛清风在富阳生活了24年。2019年9月,他和妻子回到祖居地龙门镇,开了一家名为“清风小苑”的民宿。“我们的客房都要网上提前预订,经常爆满。”盛清风说,客户大部分来自长三角地区,其中有一半的客户来自上海和安徽,“能回到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很有归属感,这就是我们的乡愁和幸福感。”

近年来,龙门镇大力鼓励村民发展民宿经济。高端民宿中龙门驿庄园原先是闲置近10年的集体资产,后在政府引导下,经招商引资后装修为具有民国风格的精品民宿,盘活了资产;欢庭·龙门印象是在古镇环境整治过程中,通过拆除猪圈等附房而“拆出的产业空间”,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带动了产业。

同时,去年,龙门还成立了全区首个民宿餐饮休闲协会,51家民宿接待游客5650余人,带动民宿经济82.8万余元。游古镇、住民宿、赏民俗、吃土货一条龙休闲产业链日见活力,真正打通美丽经济与群众获得感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古镇复兴要做好提升文章,保护传承是基础,合理利用是方向,从而实现保护古镇、发展旅游、造福百姓的多赢。”龙门镇党委书记凌涛说,要始终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古镇名镇效应,做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民宿培育、优质项目招引等工作,努力把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郑莉娜 葛玲燕/文 倪宇翀 李忠 郑承锋/摄  编辑:郑海云
返回
古镇,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古镇中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赋予我们城市记忆的真实感和生活环境的延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