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平时小朋友和谁住在一起?”“走路会摔跤吗?”尽管已过中午12点,但在浙江省眼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低视力视觉康复中心,主诊医生叶欣杰还在详细询问面前的患儿,问诊的情况记录了满满一页纸,这个安静坐着的小男孩全全是叶欣杰当天的第五个病人。半天低视力门诊,医生只看五个号。限号背后的原因很暖心。
限号背后是“匠心” 这个空间专为低视力群体设置
十年前,浙江省眼科医院杭州院区建院时,特别开设了低视力视觉康复中心,该中心也是杭州市仁爱家园低视力康复指导中心所在地,这是国内为数不多专门为低视力群体设置的专属空间。
低视力是指经过标准的屈光矫正、药物或手术等治疗均无法改善的视觉障碍,但患者仍然有潜力应用其残余视觉功能参与生活和工作。造成低视力的原因有多种,如色素性视网膜炎、先天性白内障、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
“因为来低视力门诊的患者是孩子,这些孩子因为视力差,性格往往较为内向,相关检查的配合度不高,我们对孩子边鼓励边检查,另外,低视力康复要考虑的要素很多,所以往往要比别的患者多花费四五倍的时间。”叶欣杰说。
“我们想通过门诊开设、科普宣传,以及多年来的公益活动,让更多的低视力群体和家庭知晓:一部分低视力患儿群体,比如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经过规范手术治疗和视觉康复训练,是可以恢复正常视力的;还有一部分低视力群体可以通过康复训练,利用残余视力,参与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谈到开设该中心的初衷,省眼科医院副院长赵云娥教授说。
在这个色调明亮的空间里,门口的道路有盲道设计、诊室门口的把手凹凸起伏,针对低视力群体有专门的教室、生活场景模拟室、心理咨询室等,叶医生解释,每个诊室和教室门口都有可触摸的盲文,帮助低视力及盲人朋友安全行走及获取信息。
这些年,低视力康复中心的医生们还先后在浙江省盲校、杨绫子学校、阳光爱心语训中心等特殊学校开展定期检查和生活训练,累计已为670多名儿童开展眼病视力筛查和助视器验配活动,还携手国际特殊奥林匹克组织,致力“智障者视觉康复”。
功夫在诊室外 用耐心浇灌光明未来
每次门诊的患者数虽少,更多的随访和跟进,则“藏”在线下。定期随访跟踪,医生用更多的耐心和恒心,浇灌而出的是希望之果。
全全今年上小学一年级,一年半前,他和妈妈找到了低视力康复门诊叶医生,孩子因为先天性视神经萎缩,双眼视力都在0.1以下,家人带着他到处看病,到了读书的年纪,即便坐在第一排,也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一家人一筹莫展。“我们给他配了电子助视器,带他在诊室里模拟了生活场景,每隔几个月,孩子妈妈会给我们发来报喜的微信——今天宝宝会跳绳了、夏天学会游泳了……孩子一点点步入正常人的生活、学习轨迹。”叶医生说。
在低视力视觉康复中心,还有一类视力很差的患者,经过医生和家长“马拉松”式的视觉康复治疗和训练,摆脱低视力的概率也很大。小舟今年3岁,是赵云娥教授和视觉康复门诊陈思萍医生看着长大的孩子。小舟3月龄的时候,查出先天性白内障;6月龄时,由赵云娥教授操刀进行了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把浑浊的晶体摘除之后,孩子眼睛是超高度远视的状态,还是不能接收清晰的图像,如果不加以矫正,同样会形成弱视,所以手术后的康复至关重要。”赵云娥教授说。
手术后三个月,小舟父母在视觉康复中心,医护手把手教他们给6月龄的孩子戴硬性角膜接触镜;等眼球发育相对稳定后,2岁半时,赵云娥教授为孩子植入了人工晶状体,陈思萍等医护带着小舟和家人,学习穿珠子、捏豆子,教会了很多手部眼部的精细训练动作,陈思萍说:“小舟从手术后有0.3视力,一点点进步,到现在有1.0视力。每一次复查,都是一次惊喜。”
今年3月初,在浙江援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启明行动”三期项目中,作为参与者,叶欣杰看到很多像全全、小舟这样的低视力患儿,“在适合的年龄,进行了规范化的视觉康复治疗,这些孩子都会有美好明亮的将来。”随着眼健康科普随着我省优质医疗资源的输出,越来越多的孩子将共享健康红利、幸福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