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紫阳派出所的凌晨接警,显得很特别,刻不容缓。报警电话里有人说:他听到小区里有个老人在喊:“救命”。
报警时间是5月1日1点20分左右,地点是南星公寓,当天值班的是民警吕强,他叫上辅警吴树林一起赶过去。
刚到小区,有个60岁左右的老伯等着,带着他们走过去,到一幢楼下,“就是这里,6楼上”。
紧赶慢赶跑上6楼,敲了半天门,门没开,屋里也没动静。过了好一会,门开了,是个老伯,年纪看着很大了,老人家穿着西服外套、衬衫,还蛮整齐的,“我有点胸闷”,刚开始,老人略微有点喘气。
“你家属呢?”
“我给小儿子打过电话了”,老人掏出一张纸片,纸片上记着大儿子、女儿、小儿子的手机号码。
吕强按上面小儿子电话打过去,小儿子在电话里说,他们准备过来。
说话的功夫,老人气越来越急促,快喘不上气,情况危急,吕强和辅警决定先送老人去医院,搀扶着颤颤巍巍的老人下了楼,上车,直奔市三医院。
路上,他们给小儿子打电话让他们直接去医院,“我爸爸有糖尿病”,小儿子和老婆已经在路上了。
到医院门口,老人已经走不动路了,在大家帮助下,扶老人进急诊室,躺到病床上,医护人员开始检查抢救,一头花白头发的小儿子也赶到了。
三个子女年龄也不小了,都是三代同堂
老伯姓赵,今年90岁。
三个子女年龄也不小了,老大是儿子,今年65岁,女儿排行老二,62岁,小儿子今年也有60岁了,还有几个月就要退休了。
平时老人一个人住,子女们每星期都会过来看看老人。
这次老伯病发住院,医生诊断是糖尿病引起肺部感染、冠心病发作,这几天,因为医院有规定只能由一个家属陪同,大儿子负责在医院照看老人,他说父亲身体除了高血压和糖尿病外,其他还好,“除了不会用智能手机,老人其他方面都很灵光的”,这次发病前几天,精神劲头还很足的,“前两天做核酸,他自己跑下去做好了,拿了张纸条,就出门坐地铁坐到余杭又坐回来”。
老伯退休前,是龙山化工厂职工,干机修,“抡铁榔头的”,老伴是杭州盐业公司的,13年前,老伯老伴去世。
南星公寓的房子是回迁房,搬来也已经快30年了,没搬来前,老伯一家也住在南星桥一带。母亲去世后,子女们曾想让老人和自己住,但老伯也不愿意,觉得一个人住自由,也不愿意离开住得熟悉的南星桥。
虽然住在6楼,老伯基本上自己“买汰烧”,自己买菜烧饭,有时候女儿做好菜拿点过来,老人可以吃两天。老人在家里也闲不住,喜欢出门跟老朋友聊聊天,小区里老人多,七八十岁的九十岁的都有,算起来还是赵老伯腿脚最利索,“一个上午跑上跑下可以来回三四次”。
老人也喜欢出门逛逛,哪条地铁路线新开通了,老伯会尝鲜去坐下,坐到终点站再坐回来,天气好,还去西湖边的一公园那看人唱歌跳舞,“坐个公交车出门荡一圈再回家”,大儿子说老人家从来没走失过。
三个子女也是三代同堂,平时帮助子女照管孙子外孙。65岁的大儿子住在滨江,有个独生儿子,今年35岁了,儿子媳妇工作忙,大儿子夫妻俩就帮助照看两个孙子,一个4岁,一个2岁,这次,老父亲住院后,照看孩子的事情就交给了亲家。
排行老二的女儿,住在玉皇山八卦田那,现在也在家帮助带外孙,忙得不可开交,还有几个月退休的小儿子还在上班,他住在采荷一带。三个子女家离老父亲家都有点路。
事发当天晚上,赵老伯感到不舒服,怕自己下不了楼了,跑到窗口往外喊救命,楼下有邻居还在室外打牌,听到了,抬头看是赵老伯,“你帮我打个110,我胸口闷……”赵老伯说。
赵老伯的三个子女中,只有小儿子有辆私家车,老伯还给小儿子也打了电话。
这是现在很多家庭的现状。当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喊累的时候,他们的父母逐渐老去跨入耳顺、古稀之年,而他们的父母的父母则迈入耄耋之年,对这些花甲、古稀之年的父母来说,下有子孙上有老人,自己年纪也大了,两头照顾也是力不从心。
而大多家庭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实现祖孙四代同堂、同住。
像赵老伯发病前上下6楼没问题,但这次住院后,他担心地跟大儿子说,“我以后怕爬不动了”,但目前老人还是不想和子女住。
“我们也想过给老人换个低层的房子,但哪里有这么容易?”大儿子说。老人家也不愿意去养老院,觉得自己还有手有脚的,不需要人照顾,老人还觉得“去养老院,就要被关起来了,没有自由了”。
去年,女儿给赵老伯家里装了监控,三个子女手机上都装了软件,可以随时查看父亲在家的情况,有没有意外。不过,老人没发病前,每次出门也不和子女打招呼,“他很自由的,想什么时候出门就什么时候出门”,有时,子女们看了半天回放也看不到什么,老人的行踪还多是子女们打电话问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