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工资终于下来了,不容易,等了一年多了……”近日,身在全国不同地方的14名大学生的银行账户里收到了一笔钱,每个人的金额不一,加起来有64353元。
这是学生们去年暑假打工赚的工资,已经被拖欠了整整15个月。
14名在校大学生被拖欠工资
调解无果,请求检察院帮助
时间回到2021年7月,在校大学生吴帅(化名)想趁暑期勤工俭学,赚点钱补贴生活费,便通过网上招聘渠道应聘了杭州A劳务公司,双方签订了一份《岗位协议书》,并就考勤管理和工资计算、发放等事情进行了约定。
之后,吴帅和几名同他一样出来打暑假工的学生被该劳务公司派到某物流仓库从事快递分拣等工作。前后工作一个多月后,学生们陆续结束工作返校,可一直到开学后,大家也没能收到工资。
同年9月,学生们向司法所及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反映A劳务公司拖欠工资情况。但根据相关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因此,学生与A劳务公司之间不构成劳动关系,相关部门只能将该案作为普通民事纠纷进行调解。经过多次协调,A劳务公司在向其中一名学生支付了工资后,再也不愿支付其余学生的工资。
眼看辛苦钱要打水漂,吴帅等14名学生向余杭区人民检察院申请支持起诉,请求检察机关帮助讨回工资。
“我们调查发现,吴帅等人均为在校或者刚刚毕业的学生,其中还包括17岁的未成年人和家庭经济困难人员,他们普遍社会经验不足,法律知识较为欠缺,诉讼能力也相对较弱。”承办检察官介绍,这些申请支持起诉的学生分散在全国各地且受疫情影响,学生们面临着维权风险和成本“双高”的现实难题。
调解时劳务公司“大倒苦水”
检察官协助学生收集证据
要不要支持起诉?为此,余杭区检察院专门组织了一场公开听证会,听证员都认为,该案符合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条件,于是,余杭区检察院正式决定支持起诉。同时,检察官数次组织双方开展调解工作,但A劳务公司却“大倒苦水”,以被派遣单位也没有结算劳务费为由,拒绝支付学生工资。
调解不成,只能走诉讼程序。正式诉讼前,检察官协助学生们收集了暑假期间的工作考勤记录、工资单等关键性证据,同时与余杭区法律援助中心对接,协助学生们申请法律援助。
今年9月底,在法援律师的代理下,吴帅等14名学生正式向余杭区法院提起诉讼,余杭区检察院同步向法院提交《支持起诉书》,支持学生们提起诉讼,法院经审查后依法受理立案。
期间,为帮助学生们早日拿到工资,减轻诉累,检察官继续联系A劳务公司及集团公司负责人,希望促成双方和解。经过法官、检察官的释法说理,A劳务公司负责人最终点头同意支付拖欠的工资,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
近日,A劳务公司如约将工资转给了14名学生。耗时15个月终于拿回工资,吴帅说:“这回心里踏实了。”
什么是“民事支持起诉”?
我国法律规定,弱势群体的民事权利遭受侵害,有诉权的当事人因诉讼能力欠缺等原因未提起诉讼的,检察机关可支持受侵害的单位、集体或个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申请支持起诉:
(一)请求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待遇等;
(二)因年老、疾病、缺乏劳动能力等不能独立生活或生活困难,请求给付扶养费、赡养费的;
(三)残疾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或其他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提起诉讼确有困难的;
(四)因遭受人身损害,提起诉讼确有困难的;
(五)确有支持起诉必要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