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观察 中国的生育政策迎来巨变,“放开三孩”的消息刷爆全网。事实上,用“刷爆全网”还不足以形容这一话题的火爆程度。我们认为,“放开三孩”被刷屏,刷的更多是焦虑:不敢生、不想生的焦虑。之前的问题是“能不能生”,现在的问题是“想不想生”和“敢不敢生”。
正所谓:生娃容易带娃难!纠结生还是不生?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焦虑:不敢生,因为房子太贵;不敢生,因为老人太老;不敢生,因为看病太难;不敢生,因为上学太累;不敢生,因为环境堪忧;不敢生,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多生一个,就多一份压力和风险。
我们认为,“放开三孩”带来的反应并非“喜大普奔”,而是更加令人纠结,提醒相关配套支持政策落地要提速!
其实,此次政治局会议,释放出了一个与以往极为不同的信号。比起“放开三孩”,这个信号更重磅,那就是:比起“生”,如今政策的重点更在“育”。比如,会议前所未有地提出:要”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降低家庭教育开支”。
我们认为,政策的重点在“育”,抓住了社会痛点,回应了社会关切,有助于缓解社会焦虑。这个重磅信号也说明,中央已经注意到,要想真正解决生育问题,释放群众的生育意愿,最核心的不是就着生育谈生育,更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问题,还在于如何解决生育养育成本的问题。
接下来,各地的首要任务,是要加速推动中央的好政策真正“落地生根”。相关部门和管理者要读懂“放开三孩”的心理学,明白“三孩催不来、关键在服务”的道理,因地制宜完善生育配套措施、保障女性就业权利,不仅要让政策走出“最初一公里”,更要让政策到达“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