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到17,这是今年3月到6月,拱墅区文晖街道现代城社区在帮扶、养老、残联3个条线上的报表数变化。在社区党委书记邵莉静看来,报表精减后的最大感受,就是社工们可以花更多时间去走访,与老百姓的关系更亲了。
这么多报表是怎么减下来的?背后的功臣还是大数据。
前不久,全市党政机关整体智治工作推进会召开,集中发布了“数智减负”之“会议管理”“数智考评”“数智报表(一表通)”等一批应用场景。
数据“破圈”、业务“跨界”,基层治理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不仅让百姓办事更方便,也让基层干部卸下了不少“指尖上”的负担。
“数智减负”怎么减?哪些“负担”是基层工作者迫切想要解决的?本期《热点面对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些话题。
报表去哪了?
拱墅区的“一表通”应用场景,是在今年3月试运行的。截至6月底,已完成帮扶、养老、残联、人社、退役军人、司法、卫健7个条线基层业务报表梳理,报表从113张减少至26张,减少77%,每周为社工缩短制表时间约8小时。
报表都去哪里了?拱墅区“一表通”项目经理陈马瑞告诉记者,“一表通”最主要的逻辑在于打通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建立区、街、社数据仓,将原来需要社工手工录入和上报的表格,全部纳入系统,推动基层社工工作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塑,实现画像“零误差”、报表“零录入”、保障“零遗漏”、关爱“零距离”四大目标。
“以往报表填写,需要按照‘部门发出需求—街道任务分发—社工手工录入上报—街道汇集报送—部门归集整合’的流程来,而现在,所有数据归集工作交给系统来做,社工只负责本级数据质量维护,需要数据的部门,只需通过‘一表通’一键导出即可。”陈马瑞介绍,通过整合多平台数据,不仅促进了社工减负增效,也使数据更准确、更多维,更新更及时。
这一点邵莉静深有体会。“以前,每个月的月底,我们都要抽出一两天时间,盯着电脑做表格,特别是去年疫情防控期间,更是天天做表格,天天报数据。”已经做了18年社区工作的邵莉静说,虽然报数据是基层工作的重要一环,但过多甚至数据重叠的报表,着实给基层工作带来了很多压力,效率也不高。而现在,所有数据都归集到了一张电子表里,社工在上访时遇到需要更新的数据,只要当场在“一表通”的手机端填写即可,需要查找信息时,也只需在系统中输入关键词,不仅操作简单,为老百姓服务的质量也上去了。
减=增?
“数智减负”,同步带来的是基层工作的提质增效。
打开“一表通”的“数智”界面,会滚动显示近阶段需要处理的事项。这是系统的政策预警功能。
“比如下个月某位老人可以领高龄津贴了,系统会自动‘预警’,这样社工就可以提前上门帮忙办理。”邵莉静记得,在“一表通”刚上线不久时,社工收到提醒,家住现代景苑的施大伯下个月就满70周岁了,于是便早早地上门,为老人申领了老年卡。“当时施大伯很激动,说他自己都快忘了这事,感谢社区一直记着他。”邵莉静说,“数智减负”减掉的是基层工作中不必要的负担,增进的是社工和老百姓心与心之间的情感。
数据库的不断完善,让“一表通”经常给邵莉静们制造小惊喜——“打开界面会突然发现,今天又上线了一项新功能。”邵莉静介绍,比如通过大数据的配比,以往零散的走访路线,如今也变得更加集中,社工走访效率更高了。
“随着数字化改革在基层的进一步深入,今后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一名专业、全能型的社工。”对于“一表通”下一步的拓展应用,邵莉静满怀期待:“希望更多平台的数据归集到这个系统,实现数据‘应享尽享’,解放社工双手后,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将走访的脚步走得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