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来了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多省份公布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行为举报渠道
发布时间:2021-08-20 17:41:03

专题:“双减”政策来了 移动端

中国教育报讯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印发以来,各地全力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为方便群众及时反映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和在职中小学教师违规补课等情况,多省份教育厅公布了监督举报的网络平台、电话、网址等信息。

中教君帮您总结了部分省份“双减”违规问题的举报渠道,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

image.png

8月18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通知中提到:依托12345市民服务热线,设立专门举报电话和举报邮箱,畅通监督举报途径,发挥群众监督举报、媒体监督作用。

天津

image.png

8月12日,为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广泛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天津市教委公布了各区教育局监督举报电话。

详情请点击:天津市公布各区校外培训机构监督举报电话

河北

image.png

7月23日,河北省教育厅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主动查处中小学暑假违规补课行为,开通邮箱接收群众发来的照片、文字等举报材料,以此为线索、证据,有效查处违规补课行为。

详情请点击:河北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监督举报邮箱

内蒙古

image.png

7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公布自治区教育厅和各盟市教育(教体)局监督举报网络平台、电话、网址和邮箱。  

受理举报内容:校外培训机构借学校名义招生、占用学校办学资源、办班收费行为;违法违规举办校外培训机构行为;中小学及在职教师组织或参与培训行为;校外培训机构超前超纲培训行为;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等。

详情请点击:内蒙古自治区及各盟市“双减”举报渠道

辽宁

image.png

8月8日,为方便群众及时反映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及在职教师违规补课线索等,辽宁省公布省、市监督举报电话:

详情请点击:辽宁省教育厅和各市“双减”监督举报电话公布

黑龙江

image.png

7月27日,黑龙江省教育厅为方便群众及时提供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办学及在职教师违规补课线索、反映问题,公布省教育厅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详情请点击:黑龙江省深入推进“双减”工作监督举报电话

浙江

image.png

8月5日,浙江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严查整治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礼。

详情请点击:浙江公布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礼举报电话

江西

image.png

8月3日,江西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教育“三违”(违规补课、违规收费、违规推销教辅材料)及搭车收费、教师在校外培训机构兼职及有偿补课专项督查。

详情请点击:江西省暑期教育“三违”及搭车收费、教师有偿补课等专项督查举报电话

山东

image.png

8月13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16市校外培训机构举报联系方式。

详情请点击:山东各市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监督举报联系方式

广东

image.png

8月11日,广东省教育厅设立了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举报电话和邮箱,受理相关举报投诉:

举报受理范围: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下讲”、“组织开办校外培训班”、“到校外培训机构兼职”、“同家长搞利益交换”以及“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

详情请点击:广东省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举报电话和邮箱

海南

image.png

7月28日,为畅通举报渠道,海南省教育厅将省教育厅和各市县(区)教育局、厅直属中学的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向社会公开:

详情请点击:海南省教育厅公布中小学校及在职中小学教师参与有偿补课专项整治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

宁夏

image.png

8月16日,为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广泛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将各市、县(区)教育部门监督举报电话公布如下:

详情请点击:宁夏各市、县(区)校外培训机构监督举报电话

新疆

image.png

8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公布了关于开展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公布了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金问题举报电话:

详情请点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金问题举报电话

“双减”在行动!

欢迎您继续留言补充!

本文来源 | 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教委、广东省教育厅、河北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浙江发布、山东省教育厅、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江西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厅、黑龙江省教育厅、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海南省教育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等网站、微言教育(教育部新闻办)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编辑:李嘉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