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说台词,他说1234,还挺骄傲”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李静
发于2021.9.13总第1012期《中国新闻周刊》
近两年,编剧汪海林没少和大流量明星的粉丝互撕,一周前,他还刚刚向新浪微博举报了每天发私信谩骂他的肖战粉丝。批评每天登上热搜的流量明星是“演员之耻”,“没有粉丝刷数据,他们很难生存下去”,他的犀利言辞也常常引来争议,网友们评价他是坚决抵制娱乐圈“鲜肉化、流量化”的领军人物。
汪海林说,他并非针对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他抗争的是“唯流量论”,希望让创作主导权回归创作者。近日,面对“唯流量论”给整个演艺圈带来的影响和种种怪现状,汪海林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这个高价是绑定他的,他能不要高价吗?”
中国新闻周刊:从一名影视行业一线从业者的观察看,你觉得流量、粉丝经济以及吸引而来的资本是怎么一步步改变影视行业的?
汪海林:我记得一件事,在我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海政的编剧周振天老师说他认识一个老中医,那个老中医的经历和故事特别有意思,他带着我和我的同学高大勇一起去采访,不仅采访他认识的那个老中医,我们采访了很多老中医。周振天老师把故事写出来之后,才去找投资方,人家一看这确实是个好项目,这才有了后来的《神医喜来乐》。那时的电视剧策划很多都是作家、编辑出身,一个项目自始至终都运作在一个专业的框架中。
现在电视剧的制作流程已经变了,制作公司不是自己找好本子,而是先跟平台打听“你们要什么”?平台根据目前的数据,要甜宠、要耽美,然后制作公司根据平台的要求再去勾兑。平台不但指定趣味而且指定演员,平台手中有一个流量艺人名单,只要用了名单上的人,他就一定买。制作公司说,我能用流量A,你出多少钱买?出4个亿?OK,拿了这个数字,制作公司再回去算账去,先问这个流量A,你要多少钱?这个流量A知道自己在名单上,且这个高价是绑定他的,他能不要高价吗?怨不得流量明星要高价,他们的天价片酬就是这么来的,片子卖出去的这个高价本来就是绑定他的啊。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播出平台要变成目前这样一个思维——只看流量和数据?
汪海林:因为他们没有鉴别故事的能力,鉴别故事太难了。他们用了一种偷懒的办法,或者说他们弄了一个掩耳盗铃的办法,就是用数据来解决。什么故事可以拍?IP。IP是什么?IP有数据,自带流量。你文学期刊上的不叫IP,文学期刊没有数据。只有文学网站上的有数据,而且文学网站上IP的所有权也是它(平台)的。任何人都别评判一个IP好还是不好,只有数据来评判,而这个数据又可以刷。
流量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只针对互联网,因为我们电视机时代的是叫收视率。那么流量是什么?除了浏览量外,还包括话题的热度、超话的数量、微博热搜次数、微博的转赞评数量……这些统计就变成了一个计算方法,这个计算方法也可以帮助互联网平台对艺人进行价值评估,那么就变成数据评估了。从内容到表演,各方面都用数据评估,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革命性的、根本性的一个变化。影视行业以前是靠经验,而现在只靠技术和数据,听上去好像显得更科学,但实际这一操作的基本逻辑就是错误的。因为文学艺术不是计算出来的。
“没有老师告诉他们什么是荣耀,什么是丢人”
中国新闻周刊:虽然很多网剧的点击量轻松过亿,数据很好,但多数视频网站还是亏损的,为什么还要继续沿着这个思路拍片?
汪海林:它的最终的目的是要形成利益闭环,横向纵向高度垄断。在创意层面,平台垄断了所谓的文学网站。其实创意是垄断不了的,但是有这么一个情况,因为播出平台是它的,那么不是IP的话它就不买, 全原创基本上被打压了。这就相当于因为你们家种土豆,那么你就让所有饭馆只能吃土豆,因为你没有别的。
控制终端垄断是影响非常大的。所以现在的项目策划变成从数据出发,而这些数据都可以操纵,因为所有数据本来就都把握在互联平台自己手里,这就非常危险,危险在于它自己制造一种趣味,这样一种趣味都是可操作的。最终形成利益闭环,好操作、好复制,然后快速变现。
那么当然用流量明星最合适。为什么选择这些没什么演技的人?其实是经过了研究比对的,就是喜欢有演技的成熟观众,一般来说相对偏理性一些,这就不好控制。它做出流量模式,要有不停地刷量、刷热度、刷话题、打分,这些事成熟观众会去干吗?
真正好的内容也不可控,因为好的内容不可复制。都是深一脚浅一脚的,这个成了下一个不一定成,很正常,因为内容是风险巨大的个性化劳动,很难批量产生。流量是可控的,所以他们越来越倾向于生产可以拍给韭菜看的内容,这种内容通过他自己的流量来兑换收益。市场越做越小,越做越封闭,最终变成一个闭环,他们不会追求更有价值的文化内容,而是一定追求进一步的闭环和垄断。互联网平台一定要创造一种内容和流量全掌握在它手上的东西。
我去有些机构我就觉得很逗,项目策划部门、制作部门在这个办公室,然后销售部门、采购部门在另一个办公室,自己做自己买。那就会滋生腐败,还有资金不透明的灰色地带。
中国新闻周刊:所以行业规则被改变了?
汪海林:不仅规则改变了,行业的价值观、行业道德都改变了。平台就是想要控制你的审美趣味、情感模式、价值观,重新建立属于他们的标准,想让一切都掌握在他们手里。
以前我们看到有些优秀演员为什么年纪大了就退出了?他们有职业尊严,他们觉得背不下台词了,记忆力衰退了,不能在现场老想词想不起来,他们觉得丢人。所以有一些很好的老演员,后来没再出现。他们的职业尊严让他们觉得,这种情况我就别演了,不要耽误大家。
但现在流量演员根本不背台词,他们也确实背不下来。但他们并不觉得(背不下词)是很丢人的事,他也不知道,因为他进入行业就这样了。
他们没有受过职业训练和职业教育,没有老师告诉他们什么是荣耀,什么是丢人,他们不知道荣辱。别人都说台词,他说1234,他还觉得挺骄傲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因为无知。所以为什么这些年业内很多人都很愤怒,就在于这些流量艺人导致这行没规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