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总书记一直牵挂着我们下姜村,这次我在天安门广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真的是特别心潮澎湃,热血沸腾……”7月2日,淳安县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丽娟捧着“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奖牌和证书回到村里,向70多名来自“大下姜”的党员分享了北京之行的感想。
在场的党员中,69岁的姜银祥是最激动的。这位当过28年下姜村党支部书记的老党员,见证了下姜村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蝶变。
“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我们取得的成绩代表了过去,面向第二个百年,我们要更加撸起袖子,一任接着一任干下去,走出一条‘先富帮后富、区域共同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站在熠熠闪光的奖牌前,姜银祥话语铿锵。
从“温饱梦”到“小康梦”,再到“共富梦”,如今,以下姜村为龙头,由枫树岭镇18个行政村和大墅镇7个行政村组成的“大下姜”联合体,正努力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取得新进步。
从“脏乱差”到“绿富美”
4分22秒!3分26秒!
七月份以来,央视两度聚焦淳安下姜村,聚焦村民的小康生活。
跟随镜头,雨后的下姜村云雾缭绕,民宿错落有致,随处能听到虫鸣和鸟叫,村文化礼堂里,村民们正在学习智慧民宿管理。
跟着年轻人一起听讲的还有一位74岁的老者姜德明。这几年,老两口把自家小楼也改成了民宿,生活快乐无忧。
乡村美丽、生活智慧,老姜说,现在跟过去的日子比起来,变化真是翻天覆地。过去,村里人多地少,几乎家家养猪,虽然解决了吃饭问题,但村里的环境却越来越差,100多个露天厕所,130多个猪圈,别说游客,村民自己都嫌弃。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这个穷山村走访调研,当时就提出“要给青山留个帽”。
也就在那一年,浙江省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首先整治村庄环境,下姜村开始改水、改路、改厕,建起了第一个沼气池。
有了沼气池,村民不用砍柴了,山渐渐绿了。有了沼气池,村里的粪便、污水有了输出管道,水渐渐清了,村民靠着绿水青山吃起了“生态饭”。过去的“土墙房、半年粮、烧木炭,有女莫嫁下姜郎”的说法,如今已变成了“农家乐、民宿忙、瓜果香,游客如织来下姜”。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借着千岛湖全域旅游快速发展的东风,下姜村组织村民开餐厅、建民宿、搞农事体验游,培育了猪栏餐厅、农事体验、手工展示、研学培训等10多种业态。去年,下姜村共接待游客近77万人次,旅游收入4000多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
姜德明开民宿、土地流转费加上养老保险金,一年能有五六万元的收入。提到这里,他骄傲地说:“我们村子现在一眼望去满山都是绿的,房子全部都是一幢一幢的新房。现在农村和城里没什么差别了,现在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从下姜村到“大下姜”联合体
短短十几年,下姜村完成了从“脏乱差”向“绿富美”的飞跃,成为农村脱贫致富样板,成为乡村振兴“梦开始的地方”。
一村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如何实现从一个村脱贫致富,到辐射带动周边村共同致富?
为了合力推进乡村振兴,2019年6月,“千岛湖·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党委正式成立,涵盖“大下姜”区域22个行政村,开始探索以下姜村为龙头、多村统筹协作的乡村振兴之路。
“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党委有关负责人说,以前其他周边村规划零乱、照搬照抄、无特色、缺品牌,发展一直形不成气候。“联合体成立后,按照‘示范带动、区域融合’‘先富帮后富、区域共同富’的发展思路,我们理顺了体制机制,并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施行县镇村三级联动,一盘棋考虑规划,遇事一起协商。”
“大下姜”各村“抱团”发展后,交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文创、旅游产业突飞猛进。目前,淳安下姜景区已是国家级4A级景区。枫树岭村、薛家源村、桃源凌家村等7个村已成功挂牌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通过大力实施“129”农林产业振兴工程,“大下姜”还因势利导培育了乡村旅游、红高粱、农特产品等产业带,陆续建成了带动农民增收的全产业链条。
此外,“大下姜”还启动了“我们一起富”行动,着力构建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后富、区域融合带动的帮扶机制,24个强村陆续和8个弱村结对。同时,建立先富群体自愿帮扶困难群众数据库,实现家庭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全面清零。
7月7日,“大下姜”又启动了“甜蜜共富4S计划”,通过数字赋能,由企业带动低收入农户参与到大下姜的甜蜜事业中,帮助他们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