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杭州正努力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而在刚刚结束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共同富裕”也被多次提及。
共同富裕,包括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也涵盖精神生活。如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了社区教育的重中之重。
明天,2021年拱墅区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将启幕。届时,拱墅区人民政府将与浙江开放大学,就发展终身教育第三轮战略合作事宜签订协议,合作打造富裕示范区拱墅样本,努力成为“拱·富”新示范、“墅·智”新标杆,协同服务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近年来,拱墅区一直在努力构建“市民终身学习空间”,当前着力打造“拱·有优学”教育品牌,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更好地享学、乐学。
当下,拱墅社教在推动终身教育资源供给以及辐射面上,又实现了新突破。
打造终身学习资源供需平台
推进社教资源需求导向改革
“我们的非遗技能,可以向更多市民辐射啦。”最近,武林之光非遗传习交流中心的冯海燕老师很开心,她所在的公益组织一直致力传承非遗文化,比如盘扣布艺、宫廷杭绣、剪纸、篆刻等。
酒香也怕巷子深,之前他们开展了两年多的公益推广,因为信息渠道没打开,受益人群有限。前段时间,得知拱墅区社区学院正着力打造终身学习资源供需平台,冯海燕所在的组织马上报了名。平台将在本次活动周上正式开通,这也是拱墅为拓宽社教资源出台的3.0版平台。
过去,1.0版的享学地图,为市民标注区域内可以学习的点位,但较远的学习点对市民来说不方便。于是有了2.0版的百课惠民,由区社区学院统筹,为各社区送教上门,但资源依旧有限。升级后的3.0版,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有点类似于社教方面的‘淘宝’,有了这个平台,将促使社教资源由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拱墅区社区学院院长伍卓凌介绍,这个平台就在“享学拱墅”公众号上,上线之后各种社教资源可以在平台上亮相,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课程。而资源提供方,也可借此机会更好地辐射更多人群。点对点联系,沟通效率更高。“目前,终身学习资源供需平台已有50多家单位进驻,相信这些资源将丰富市民的学习生活。有志于终身教育服务的机构、组织、团队也可关注‘享学拱墅’,访问‘学习在线/资源供需’发布资源。”
建设老年学堂“1+18+N”工程
探索“学养一体”老年教育模式
最近,李阿姨一有时间就会来到位于朝晖九区的“佰乐时光”养老机构,练习形体。这也是拱墅区新开设的一个老年学堂教学点。“以前上班留下的职业病,肩颈和腰椎都不太好,退休后空下来,看到这儿有形体班就报了名。一段时间做下来,感觉身体都变年轻了。”
李阿姨之所以来“佰乐时光”那么勤快,还有一个原因是她的老父亲就住在这个养老机构,既可在这里学习,又可来看望父亲,一举两得。
“过去一直提倡健康养老,但其实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同样需要关注。”伍卓凌说,把老年学堂教学点放在养老机构,实现共学养老是一种有益尝试。一方面可服务机构里的老人,另一方面也可吸引像李阿姨这样的低龄老人来此学习,顺便多看望住在这里的高龄老人,让家庭成员的关系更紧密。
拱墅区一直很重视老年学堂的建设,打造了“武林银杏”品牌,目前全区有办学场地4200平方米10个专用教室,每学期开设唱歌、戏曲、舞蹈、器乐、综合五大类20门课程,有44个班级、18位专职老师、1300多名长学制学员。
“未来我们还有一个设想,尝试推进‘1+18+N’工程,就是在1个‘武林银杏’品牌辐射下,在区内18个街道设立老年学堂教学点,并吸引N多社会力量丰富老年教育资源,未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家园、老年食堂等场所都将增设老年学堂,更好地为老年群体提供家门口的老年教育服务,让他们享受终身学习的乐趣。”伍卓凌说。
推进“行走的工匠”乡村振兴计划
拓宽终身学习人群 助力共同富裕
直播视频里,侗族姑娘杨正莲正在教大家用侗绣做环保书皮。杭州的孩子跟着杨正莲一针一线地照着图案绣。“瞧,我绣好了!”一个孩子高高举起一个布书皮,上面的太阳刺绣图腾清晰可见。这样的直播,在传承发扬侗绣技艺文化的同时,也给黎平肇兴侗寨带来了千余套手工书套刺绣订单,为当地带去了可观的收入。
去年7月,拱墅区社区学院引领的“行走的工匠”计划启动,开展包括那曲在内的全国10个“手工的村落”民族手工艺生产的课程开发,通过“享学云”直播平台,面向全国以直播课和当地工艺品原材料体验的方式推广传统手工技艺,传承非遗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
“行走的工匠”计划也深受市民欢迎,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时间,直播课程共服务4万余人,为拱墅市民的高品质生活添砖加瓦。
“一些偏远乡村的孩子,也非常希望能学习到城市里的工匠技艺。”伍卓凌说,接下来“行走的工匠”将启动第二季,会邀请杭城本地的非遗大师在线上开直播课,为偏远山村的孩子讲课,从而使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得更远。“我们希望让终身学习成为一种时尚,让更多人拥有出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