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不朽的“求是”精神——于子三墓
红色印记  发布时间:2021-04-06 10:19   

于子三墓

在万松岭路凤凰山北麓,有一方墓园掩映在青松翠柏中,显得格外的庄严肃穆,这就是浙大学子于子三烈士的安息之地。整座墓呈半圆形,坐北朝南,高1.8米,直径2.8米,傲然挺立的墓碑上刻有“于子三烈士之墓”七个大字。

墓园没有豪华的装砌,没有豪迈的墓志铭,只有墓后的一堵石墙,以“学生魂”为题,记录了于子三的故事,诉说着那段血泪交织的革命史。

1925年,于子三出生在山东牟平县的一个教师之家。1944年他怀着“农业救国”的理念,考入了当时西迁贵州的浙江大学农艺系。考入浙大后的于子三不仅品学兼优,还热心公众事务。在校期间,他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先进思想的教育,还受到了浙大的求是精神和爱国民主思想的熏陶。

1947年,节节败退的国民党挑起了内战。与此同时,各种民主运动在全国各地此起彼伏,而浙江大学作为当时学生运动的中心,国民党当局尤其关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同年5月,于子三被推选为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成为了学生运动的领导者。

于子三当选后立即组织浙大学生进行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运动。8月,在组织的领导和帮助下,他参与和筹划了全国学联杭州秘密会议,机智顽强的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为中国学生大联合做出了贡献。9月,于子三还加入了党的秘密外围组织“新民主青年社”,任浙大华家池社负责人。

然而,由于他的“突出表现”,也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并受到监视。1947年10月25日晚,于子三与来杭的校友一起投宿在杭州大同旅馆。一路跟踪的国民党特务以查夜为名于26日凌晨将其秘密逮捕。

在狱中,国民党当局对他严刑逼供,软硬兼施。但面对酷刑,于子三坦然自若,大义凛然,用自己的生命遵守着对党的承诺。10月29日,就在被捕的第三天,于子三在狱中惨遭杀害,英勇牺牲,年仅23岁。

于子三的牺牲也激起了众人的愤怒,一场更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由此爆发。1947年11月起,席卷全国29个大中城市、15万余师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课抗议活动。斗争持续了4个多月,形成了全国性的“反迫害、争自由、求生存”的革命浪潮。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于子三事件”。

这次学生运动给了国民党当局沉重的打击,加速了政权崩溃,也对解放战争的发展起到了支持作用。

1948年3月14日,于子三的灵柩被安葬在了凤凰山上,青山有幸埋忠骨,在苍松翠柏间,萦绕着凛然正气的墓碑下,他长眠于此。

于子三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作为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他践行“求是”精神,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也为中国现代革命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来源:杭州西湖西溪景区  作者:  编辑:吴阳杰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