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
杭州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审议并原则通过《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行动计划(2021—2025年)》。这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大局中,杭州对自身使命要求的一次再审视、再谋划、再提升。
杭州要率先探索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率先形成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这些目标的提出与实现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建设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的意义
建设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健全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杭州市进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优化之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又进入一个新阶段,完善顶层设计,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制度政策创新,构建适应“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城市新框架的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体系,对于新时代杭州全面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的三个着力点
一是要构建适应城市新框架的市域统筹公共服务体系。杭州市本轮行政区划优化调整,为解决公共服务城乡间、区域间和群体间不平衡提供新的契机。要以提升薄弱区域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为重要目标,制定针对性的制度政策。建立更加高效的公共服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常态化制度,完善公共服务财政统筹体制,优化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有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均等化。
二是要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方式。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清单化、标准化、制度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补齐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满足公共服务领域社会结构优化要求、区域发展平衡化要求、人群供给差异化要求、老龄服务精细化要求、流动人口市民化要求,以及城市发展品质化要求。
三是要推动形成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格局。合理区分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突出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中的主体地位,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市场、社会组织作用,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推动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多元化、优质化,满足居民高品质、多样化需求,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基础上,加快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展示浙江建设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的标志性成果。
三、以制度创新引领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市域统筹能力。
首先,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按照“支出责任与财政事权相适应”原则,有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市与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并加强市级统筹,逐步解决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以及群体差距等不平衡问题。
其次,要优化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探索突破“省管县”的模式。把两县一市的财政纳入市一级层面进行管理,真正实现市与区、县之间财政体制的规范统一,才能为全市范围内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与均等化奠定可持续化制度保障。
二是要调整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两个度”。
首先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在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与总体水平、居民的基本生存与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共识等多方面因素下,制定出杭州市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及其具体实施标准,以清单化、标准化、制度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项任务和工作举措。
其次,要以标准化确保社会保障类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平度。要由市财政兜底,逐步统一全市范围内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最低养老金标准。要按照“制度政策统一、基金统收统支、管理服务一体化”的标准,全面做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工作。
最后,要以制度化确保基本民生类公共服务供给的共享度。一是对于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兜底型社会保障类公共服务,要根据适当的规则进行动态调整,助力困难群体共同富裕,确保老年群体也能共同分享全市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二是要积极探索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内容、覆盖范围和待遇原则,率先为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筹集、待遇支付、管理服务机制等制定细化规定。三是要积极探索政府给政策、银行给支持、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可持续运作模式。四是要积极探索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的可行性。
三是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格局。
首先,要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多主体协同供给方式。提高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责任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公平性。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改变主要依靠公办机构生产基本公共服务的单一局面,形成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质量与效率,扩大多元供给方式优势互补协同效应。
其次,要多措并举积极培育社会企业。积极培育发展社会企业,充分发挥社会企业兼具营利性企业和传统非营利组织部分特征的独特“杂交”优势,既为规模庞大的中低收入群体提供性价比更高的非基本公共服务,又可广泛参与中高端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四是要优化多层级的空间布局,增强公共服务普惠性便捷性。
首先,要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公共资源合理布局的空间规划。一是以实施“十四五”规划为契机,根据辖区人口、服务需求、资源配置现状及机构辐射能力等,重点围绕教育、医疗、公共卫生、养老、婴幼儿教育等项目,在重点发展与一般限制、总体调整与控制等问题上形成一致。二是要依据常住人口聚集度构建适应“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城市新框架的公共资源服务网络。
其次,要以“社区化共享”方式配置城区公共服务资源。一是要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未来社区建设,打破以小区为单元的模式,而采用片区化方式,整合出一些公共空间,集中补充教育、医疗、保障等资源;二是要努力构建职住空间契合的婴幼儿教育体系。
最后,要以固定点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方式配置农村公共服务。在人口分散、地处偏远、公共服务成本高的农村地区探索采取固定点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固定设施和流动设施相结合的公共资源配置模式与方法,以降低公共服务供给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五是要完善区域相互协作机制,引导优质资源合理有序流动。
首先,要完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区域相互协作机制。一是要深化市域协作,完善区域配套,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一体两核三网四环”的均衡发展格局。二是要探索建立城市医院集团,形成“人员使用一体化、运行管理一体化、医疗服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促进市级医院主动下沉资源做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其次,要完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区域相互协作机制。一是要深化实施以“跨域突破、县域盘活、师资融通、治理跟进”为主要特征的新名校集团化战略,推动基础教育从县域优质均衡走向市域优质均衡。二是要积极构建“互联网+教育”新格局,深化“名师公开课”等各级各类教育线上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实现名优教师课程资源向全市城乡学校的精准推送、免费共享。三是要积极探索渠道更为宽泛的优秀教师跨区域支教模式,改善因主城区“虹吸效应”而导致的西部三县(市)教育水平明显落后的状态。四是要探索建立以学区、集团为单位进行岗位设置并实施绩效考核的新模式。
六是要探索人口生育政策改革,积极应对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首先,要积极推进人口生育政策结构性改革。实行更加宽松的人口生育政策,申请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国家试点。
其次,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口政策。一是要放宽主城区落户限制,消除对租赁住房人群或公共户口人群落户的“隐形”门槛。二是要开展富阳、临安等区节点放开落户限制试点,探索实施差异化落户机制,促进常住人口在市域内有序流动。
最后,要构建养老公共服务生态体系。一是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广“机构+社区”开放式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模式,引导专业养老机构向周边社区居民开放,打造15分钟的养老宜居生活圈;二是要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
七是要紧抓数字化改革新机遇,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首先,要确权数字资源、统一数据标准,构建大数据共享平台。一是要开创性探索为数据资源确权的方式方法,夯实公共服务领域数字治理基础。二是要统一数据标准、构建大数据共享平台。
其次,要以数智化推动“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应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
最后,要借助大数据共享,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精准到达。通过大数据共享,借助数据库的整合,实现服务对象精准、服务时间精准、服务空间精准、服务水平精准以及服务方式精准,使公共服务能够有效地满足民众、企业和社会的差异化、个性化和精准化需求。
八是要转变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公共服务供需动态均衡。
首先,要以常住人口的实际数量为基础来配置公共服务资源。要加强对常住人口的监测与预判,并以常住人口的实际数量为依据来配置区域内的公共服务资源,以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间与群体间的动态平衡。
其次,要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增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供需动态均衡。在制定相关规划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辖区内未来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经济的结构变化的预估,并以此为基础上来确定各类优质公共服务——比如优质的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康养机构——的供给数量,从而实现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动态的供需均衡。
(作者系市咨询委委员、浙大城市学院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