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2月2日下午,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举行“加快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治理第一城”“打造科创策源地,推进数智杭州建设”“建设宜居城市”和“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四个联组会议。会上气氛热烈,委员们直奔主题、踊跃发言,积极资政建言、广泛凝聚共识。市领导和市有关部门代表到会听取意见建议,并与委员们积极互动。
强协同抓安全 共建新型智慧城市
本报讯(记者 朱颖婕)“让城市会思考,让生活更美好。”数字赋能城市治理,是杭州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标杆城市的重要抓手。如何推动杭州数字治理向纵深推进,不断取得更大实效?在“加快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治理第一城”联组会议现场,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畅所欲言。
在杭州数字治理体系和应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政务服务体系数字转型发挥着基础与核心的作用。“数字治理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提升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科技界别委员沈浚指出,数字治理的实现过程,也是重新梳理和定义政府工作方式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刀口向内”的自我改革,实现服务流程再造,以清晰有序的应用系统建设及考核评估行动,推动数字治理持续深入发展。
走出“数字孤岛”,以多方协同提升治理效率,是现场许多委员共同的心声。科协界别委员吴正建议,积极探索实时动态、智能融合、信息互联、模拟预判的城市数字模型和智慧城市分析协同共治模式,通过数字模型和智慧运算的高效协同,来应对治理问题、提升治理能力、预判治理结果,实现精准治理。
会场上,多位委员还围绕加强数字和信息安全保护进行发言、提出建议。“建设‘数字治理第一城’既是杭州的荣耀,也对杭州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民盟界别委员朱智慧提醒。民进界别委员任永坚则强调了保障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建议加强政务云数据安全服务平台建设,规范云迁移市场,建立新型区域性防御模式,有效应对数据传输、存储、使用等各环节的安全风险。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让“第一动力”更澎湃
本报讯(记者 郑晖)“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市政协联组会议“打造科创策源地,推进数智杭州建设”会场上,委员们把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才选育等高频词紧密联系在一起,围绕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积极建言献策。
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到省、市委全会,都把科技和人才工作摆上了新的历史高度,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内涵。科技界别的张浙亮委员看到,尽管杭州在吸引互联网人才、高端人才方面持续向好,但制造业的中基层人才流失明显。因此,他建议要做好中基层人才稳定,夯实人才基座。“针对这一群体,要完善人才扶持政策,协助他们克服最关心的租住成本、子女就学两大难题,帮助他们安心落脚,或在区域范围内流动。”张浙亮说。对于科技型初创企业,人才应该如何“引、留、用”?民进界别的叶强委员建议,定期开展科技型初创企业人才需求评估工作,建立人才需求预判机制,有效引导人才招引规划。
“重大发明创造、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科技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原动力。”科协界别的叶钟委员来自高端制造业企业,在工作中对人才选用有深刻体会。他建议要不拘一格“选才”,探索建立人才认定举荐制度,破除“四唯”论实绩;人才的选拔和科技奖励的评审应向企业倾斜。从平台到孵化器,从产品到产业,从人才选育到治理体系,从推动资源共享,到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会场上讨论热烈,一度上演“即兴抢麦”的现象。委员们或结合自身的工作,或通过调查研究,为杭州打造科创策源地、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供丰富的智力支持。
勾画“宜居天堂”现实模样
本报讯(记者 徐墉)如果说“数智”是城市未来的基本特征,“宜居”则是城市未来的应有之义。在“建设宜居城市”联组会议会场,委员们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献计献策。
农工党界别的龚娅君委员从“舒适、生态、人文并举”角度率先发言。她说,杭州的优势在于拥有极致的绿水青山。建设“宜居天堂”,需要逐步实现由“园林在杭州城内”到“杭州在园林中”城市建设思路的迭代转变。建议把“园林中的城市”作为宜居城市建设的指导思路,促进前瞻与现实的相得益彰、整体与局部的和谐发展、产业和城市的融合发展。
生态,是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致公党界别的何影委员提出,杭州扎实推进湿地保护和修复,应坚持制度保障为先,科学保护为重,模式创新为要,厚植湿地公园的群落“品牌”。“在‘双西合璧’的基础上,还要加快修复萧山湘湖、滨江白马湖、淳安千亩田、富阳阳陂湖等样品湿地,让城市湿地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
舒适的“居住感受”,是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工会界别的林巾巾委员提出,要打造绿色集约的公共交通系统,为宜居城市提供基础保障。经济界别的章越峰委员建议,积极探索基于城市大脑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破解残障人群出行不便、无障碍设施被占用,以及无障碍资源闲置等实际问题。
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委员们或结合自身专业领域,或经过课题研究,为“宜居天堂”勾画现实模样。委员们还不约而同地提到,要持续增进住房保障民生福祉,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有颜有料 美丽乡村入画来
本报讯(记者 葛玲燕)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杭州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启“美颜模式”,成为城市居民的诗和远方。
在“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联组会议会场里,委员们建诤言、献良策,讨论十分激烈。
“城乡发展不平衡、差距大、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老龄化、空心化等现象始终是美丽乡村继续前行的掣肘。究其原因,是广大农村缺少核心产业支撑。”来自民建界别的巫海武委员提出,要以产业振兴为重点做好美丽乡村的增收文章。他以建德市马目村为例,建议因地制宜推动农业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盘活资源,是农工党界别委员裘小民发言中的关键词。对于农村三产融合,她认为,一定要让特色经济强起来、乡村土地用起来、乡村服务活起来、乡村资源融起来。
钱袋子鼓了,脑袋也要“富”起来。如何让文化更好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作用?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来自民盟界别的黄勇芳委员对杭州乡村这几年的变化感触颇深:“用文化引领社会价值的重塑、用文化助力社会冲突处理、用文化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数字三农、人才培养等话题,也引起了委员们的广泛关注。
“‘乡村大脑’建设要紧盯乡村产业发展应用实际,建立特色产业数据库,加快实施一批数字化应用示范项目。”“设立人才基金,为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制定‘中高端农创人才’激励政策,吸引国内外人优秀人才、青年人才共建‘新农人’大家庭跨界融合发展。”……一个个金点子背后,是委员们热爱乡村、建设美丽乡村的一片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