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美丽乡村,于山水间诗意栖息
发布时间:2021-03-23 07:30:43

历史成就未来

美丽滋养美丽

文村村书记沈樟海和文村党总支副书记、村监会主任郎卫平介绍,沿着文村溪,共有明代、清代、民国三个时期的40多幢古民居。其中经王澍改造的有32幢,其他则由村民仿造大师风格,保持了外立面的统一。“大师希望新旧交融,起初村民还反对来着。他们想要拆了盖那种西式小洋楼。”沈樟海说。直到见到了头批民宿红火的生意,许多村民才转了念头。“从村里包办到以奖代补,现在七八成村民都同意新民居方案,我们也让大家自主装修室内,每幢单独评估,给予补贴。”

牵手王澍的机遇,说是“意外”收获,实则蕴含着一定的必然。文村一向注重历史遗存的挖掘与保护,古建筑但凡不是危房,一幢不拆,到现在还保留着六七十年代至90年代的建筑风格,宛若时光回溯。2012年,恰逢王澍承接“富春山馆”项目,多次往返间发现了文村的古建筑群遗存,对就地取材、蕴含民间智慧的“石头打墙”工艺很感兴趣,认为这是“真正的建筑艺术”。

“刚好村里划出9亩多的地用于新农居点改造建设,大师就让镇里来牵线。有项目就能申报经费,有经费就能更好地保护,我们也就答应了。”沈樟海回忆道。

并且,为了让独特的建筑方式能够得到传承,当年的“杭派民居”项目全都选择了洞桥当地的工匠和建筑工人,确保美院的建筑手艺能推广运用到未来的农户建房中。如今临溪而建的文村新区,每幢房子都自带一个小院,建材构成普遍为杭灰石、黄黏土和楠竹。“按现在的成本看,砖瓦水泥更划算,但我们还是尽量保留了原先的味道。”

“环境那么美,村民们就想好好维护它。”新晋村党总支委员朱逸超说。这位浙大毕业的文村人,在2016年决定回乡当起了村干部。看着烂泥房与泥石地长大的他,如今想为家乡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在文村,像周群丹一家那样开门迎客的是一批人,像沈一琴那样开启第二事业额外增收的又是一类。“每年10万的客流量,有组团来学习美丽乡村经验的,也有建筑系学生、国外摄影师。”蝶变的文村,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与思归的游子,还带来了文创开发类的生意,书吧、咖啡吧、小酒吧、乡贤馆等一应俱全。比如众安文旅的驻村“管家”王庆兰,于2017年初随项目驻点此处。现在的她边照看造纸、扎染、豆腐制作的手工工坊,边试水直播,俨然成了半个文村人。

最近,文村还与众安地产合作,将50多亩农田用于亲子基地建设;动工不久的村播学院,将致力于培养、发掘更多新农民直供直销,发展美丽经济,以及挖掘沈氏宗祠文化、今年立项的全省第九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项目。借着这阵东风,文村始终一边坚持守护这方净土,一边努力争创省级4A景区。

几度春风几度秋,记忆中的困苦悄然远去。山乡四时,就是当下最美的地方。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李忠 摄 记者 马梦妍   编辑:高婷婷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