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我国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站在“十四五”开局新起点,如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来自杭州的全国人大代表罗卫红、周忠莲分享了她们的思考和建议。
罗卫红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建设和发展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源泉,也是乡村提升内在发展动能、巩固脱贫成果、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全国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卫红认为,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抓手。
近年来,农村宽带进一步普及,农村电商迅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罗卫红介绍,虽然数字乡村建设具备良好基础,但是在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开放共享、产业项目融合等方面仍有待完善和提升。
去年,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浙江、河北、江苏等22个省份相继出台数字乡村发展政策文件,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可以预见,在顶层整体规划的指引下,试点地区将形成各具代表性的经验和模式,逐步推广并带动全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罗卫红说。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首先要夯实农业数字基础设施。罗卫红建议,在提升网络宽带和4G覆盖面的同时,要谋划布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推进数字技术集成创新。“关键要用好这些‘精算师’,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罗卫红认为,还可以利用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产业融合”“城乡融合”“未来乡村”等不同类型的集成创新示范园区,推进众筹农业、共享农业、云农场等数字乡村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与此同时,要融合城市优质资源,实现城乡数字发展一体化,建设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提升数字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在罗卫红看来,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要深度关联、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可充分吸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比如,杭州在全国率先开发应用的‘城市大脑’可以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之间数据资源流动和均衡配置,提升农村治理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周忠莲
完善“引育用留”机制
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需要人,关键更在于人。”全国人大代表、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党总支副书记周忠莲通过实践探索和走访调研发现,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对“人”的需求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人才引育也困难重重。“回乡的青年、乡贤等力量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助力作用,但却存在回归较难、流失严重等问题。”周忠莲说,新时代新目标,对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需具备抓治理促发展的实际能力。
为此,周忠莲建议以体制构建为重点,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心骨”作用。“要做强‘头雁’培养人才,做好村社组织换届后半篇文章,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健全‘一肩挑’监督管理体系,切实发挥领头雁的引领作用。”周忠莲认为,今后应该加强对社会组织骨干、领头人的业务培训,完善“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日常的网格员+补充的志愿者”队伍,强化本土人才的储备。
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回归乡村、扎根乡村?周忠莲建议,应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通过供给侧改革有序释放农村的生产要素,引入愿意深入参与乡村振兴的市场主体和愿意扎根基层的人才,形成财政投入、社会资本投入、人才自身投入的多元化开发资金投入机制,切实保障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创业创新作用。同时,要积极发现和培养政治可靠的优秀农村人才,指引他们学会从“干给群众看”变成“带领群众干”,依照实绩推荐参加荣誉评选、职称评定,营造乡村留人、干事创业的人才生态。此外,要完善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等各类休闲娱乐活动场所,为青年人才回归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