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于子三运动 年轻浙大学子用生命 点燃全国学生追求民主自由的火种
发布时间:2021-04-05 09:35:37

每日商报报道 “于子三同学倒下去了,但千万个活着的都更坚强地站起来了。当追悼于子三同学的哀歌响彻全国时,这歌声是反动派的丧钟。”——1947年全国学联《告全国同学同胞书》

从万松书院的入口拾阶而上,在半山腰一片松柏掩映中有一块庄严肃穆的墓地,这里长眠着一位年轻的浙大学子,他就是于子三。1947年,为了反抗压迫,为了追求民主独立,为了追求真理,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于子三牺牲后,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各种形式的罢课、声援活动。持续四个多月的于子三运动,超过15万学生参与,大批青年学生站到国民党当局的对立面,加速了反动政权的瓦解。这是新中国诞生之前最后一场全国性学生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有力支援了解放战争。

为了自由、民主,革命年代热血青年勇往直前

他叫于子三,原名于泽西,1925年出生于山东牟平(今烟台)的一个小学教师家庭。

他是有理想抱负的进步青年。

1944年,21岁的他抱着“农业救国”的理想考上迁到贵州的浙大农艺系。入校后,他便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参加进步团体“新潮社”。1946年秋,于子三随浙大复原回到杭州。

他是积极参与爱国运动的学生领袖。

1947年,于子三被推选成为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登上了学生运动的舞台。“五·二〇惨案”发生后,集中在南京的京沪苏杭学生代表组成了全国学联筹备委员会,于子三是倡议者之一,也是浙大与全国学联的联系人。在中共杭州地下组织领导下,于子三带领浙大同学积极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在斗争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学生运动领袖。

他为坚定的信念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47年夏,他还参与筹划中国学联杭州秘密会议外围组织“新民主青年社”,任浙大华家池分社负责人。与此同时,他也成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和肉中刺。

1947年10月26日,在杭州大同旅社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当局软硬兼施、刑讯逼供,但他宁死不屈,至死没有吐露半点秘密。10月29日下午,于子三在狱中英勇牺牲,年仅23岁。

反迫害反压迫,追求正义的呼声迅速蔓延全国

于子三牺牲后第二日清晨,由浙大党支部委员李景先撞响的钟声,以缓慢的节奏、如泣如诉般的音韵唤醒了沉睡中的浙大,“于子三惨死狱中”的《号外》和学生自治会门前大路上血一样鲜红、斗大的“血,血,踏着于烈士的血上去”的标语,强烈地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

下午3时,浙大1200多名学生,胸佩白纸素条,三人一排手挽着手,冲出校门。游行队伍以“于子三精神不死”的巨幅遗像和“冤沉何处?”的白布黑字为前导,沿途散发申诉书,驳斥所谓于子三“畏罪自杀”的谎言,揭露国民党当局非法逮捕学生、杀害于子三的罪行,呼吁社会各界主持公道,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

于子三被捕、惨死的消息强烈地震动了全国学生和人民。各种形式的罢课、声援活动,席卷了国统区20多个城市的大中学校,参加罢课的学生达10万余人,进行游行集会,发表声明抗议和函电慰问、捐款的人数则达15万人以上。于子三运动从杭州迅速扩展到了整个国民党统治区,形成了全国性的学生运动新高潮。

1948年3月14日,于子三遇害四个半月之后,浙江大学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根据竺可桢校长的意见,浙大300多名学生代表组成出殡车队,在“学生魂”的巨幅挽幛和“于子三烈士千古”花圈的引领下,乘校车前往杭州凤凰山麓,将于子三的灵柩安葬在凤凰山北麓的万松岭南坡。

“于子三运动”是解放战争时期爆发于杭州,扩大至全国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是党的领导下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但使蒋介石在1947年部署的全面镇压学生运动的阴谋彻底破产,而且与第一条战线相呼应,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有力支援了解放战争,同时教育和锻炼了群众,帮助他们清除了对国民党政府的一切幻想,坚定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为迎接全国解放,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孙颖 审稿 张勇   编辑:郑海云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