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百年峥嵘:万千史迹尽馆藏
发布时间:2021-04-09 11:25:00

“而这已逝的百年,在火车头牵引之下,时光列车奋力向前,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永不磨灭的记忆”

钱塘江大桥旧影

1

1921年的杭州及其周边,究竟发生了什么?打开尘封的档案,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一些史实:民国《教育公报》第3号载,浙江的80名赴法勤工俭学者因经费困难,生活陷于困顿;杭州《民国日报》3月23日报道,宁波镇海地震,“震时,人立坐不安,摇摇欲倒,窗户震有声。事后察诸缸水,亦荡动有痕”;上海《民国日报》4月29日报道,浙江工人第一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其中杭州工人以“操作休息不涉官厅之事”为由,停止工作一天;同一份报纸5月31日副刊《觉悟》,以《杭州理发工人的罢工风潮》为题,称誉:“这是杭州底明星啊!我们盼望一天明亮一天。”

这一年的8月初,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沈定一回到萧山衙前从事革命活动,先后在航坞山、龛山(今作坎山)等地作了《农民自决》《谁是我们的朋友》的演讲,衙前及附近的农民面对剥削阶级,已在摩拳擦掌。而几乎同一时刻,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负责人罗章龙,让沈干城以特派员的身份,潜入闸口机厂当钳工,铁路工人手中的铁质工具,开始发出铿锵有力地砸击之声。这一切,都以当年留下的文件、宣传品、报章评论、信件、回忆录以及诸多实物为证。

也正是在这个月的月初,在嘉兴南湖那条深红色的游船上,发生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情”,这是二十世纪改变世界的最重大事件。镰刀和锤子紧密组合,红旗迎风招展,挥舞出一股前所未有的宏大力量。俄文版的《中国共产党纲领1921》和《中国共产党决议1921》,是现存最珍贵的“一大”档案了,它清晰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镌刻着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而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浙江多地暴雨竞夕,洪水披山而下,与此同时,杭州农民减租运动愈发猛烈,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上街举行爱国游行,学生领袖宣中华和工人代表倪忧天前往莫斯科聆听列宁激情讲演,而鲁迅在1921年12月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他的杰作《阿Q正传》。没错,一页页鲜见的珍贵档案,毫不遗漏地记下了这历史上的一笔笔。

2

“浙赣路连日军运繁忙,站内商行旅客拥挤异常,军眷占多数。是日起因存煤无多,各列车停开。”这是1949年4月30日的上海《申报》对杭州社会情势的报道。存煤无多,火车趴窝,大批军眷和物资滞留,而来自北方的隆隆炮声,已让旧政权的残兵败将们乱作一团。

也就在这几天,以林枫为书记的中共杭州市委已经组织起工人纠察队,粉碎了国民党“国防部长”何应钦布置炸毁钱塘江大桥的阴谋。5月3日,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七兵团二十一军和二十三军相继进入杭州,这一天也便是杭州的解放胜利日。次日的《人民日报》《新华日报》都有详细报道。

“乔木同志:今天所谈可以修改的地方,请于明日加以修改,并由小组各同志商酌一次,于明夜二十四点以前打好清样送我。准备后天(廿六)送给中央。毛泽东 二月廿四”。这份珍贵的信件,是毛泽东1954年初住在杭州刘庄一号楼,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时,特意写给起草小组成员胡乔木的,它是严谨细致拟撰宪法草案初稿的重要证据,夜以继日的劳作,字斟句酌的打磨,只是为了让这部以法治国的根本大法完美些,更完美些。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这是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中的诗句。在报上读到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的消息后,伟人“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诗作的原件当然已被悉心保存在档案馆中。不过,很多人以为这首诗是在江西写的,在北京写的,殊不知它是毛泽东1958年6月在杭州撰就。推窗南望,除了旭日,还有碧波荡漾的西湖。透过诗中“绿水青山”“春风杨柳万千条”“青山着意”等词句,你能嗅闻出乌云拂去后,晴空下那盛春的醇香么?

“新安江水库移民档案”,基本形成于1954年至1970年,有文书档案281卷,移民安置专门档案2232卷,还有一批移民照片档案。翻开其中的移民政策调查处理登记表,每户移民的人口、安置去向、房屋折价补偿、政策处理及移民户主签字盖章等一清二楚,尤其是涉及1377个自然村近29万移民的花名册,虽经一迁再迁,依然登记得清清楚楚,党员干部带头“舍小家、顾大家”的先锋模范作用更是渗透其间。纸页翻动,发出窸窣之声,你会变得异常小心,生怕这些宝贵的档案在你手里有丁点的磨损,湮灭哪怕一个细小的数字。

3

即便是一百年光阴,在“逝者如斯夫”的时间长河里,也只能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在这短暂的时光流逝中,在我们身边,不知有多少值得记取的事件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很多磨难和失落,很多获取和欢欣,是不该忘记的。作为现代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文献收藏和参考形式,档案愈发显出它的重要。谁能忽视这百年光阴中留下的重要印痕?谁能潦草地对待档案给予我们的种种警醒和启迪?

杭州市第一本个体户营业执照“杭工商个字第001号”,持有者是西湖边的一名流动摄影师,名叫“干静”的美丽姑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个体户的合法经营被允许,干静再也用不着东躲西藏地替游客拍照了,她可以在胸前别上一枚“摄影 杭01”的标牌,挎上那台“海鸥牌”双镜头反光相机,大大方方地问游客:“请问,您要照相吗?”清脆的嗓音如同虎跑泉水沁人心脾。

2002年7月18日,全国第一个楼道党支部在下城区王马社区科普楼诞生。楼道党支部立足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让党组织的作用进楼道。连城市居民楼的单元楼道都成立了党支部,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新鲜事。不久,下城区委相继出台一系列有关社区党建和楼道党支部建设的文件,这无疑都是些极其珍贵的档案。

一片由菜地、农舍、池塘、泥泞小道等组成的低洼地,偶尔可以看到几棵歪斜的老树,树下的杂花,几家国营养、仓储企业孤独地静立,日夜流淌的钱塘江就在不远处。没料想,仅过了10年,15年,一座现代化的钱江新城在此矗立,成为杭州新的核心区。“事实上,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这片土地的规划一直没有停止过,一次次的定性和功能探讨、一轮轮的概念规划,一份份的详细设计,这些档案如果堆起来,不知已有多少高!‘天圆地方,日月同辉’,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钱江新城一位昔日的主事者感慨万端。他的双手向上抬举,双目忽然间炯炯有神。我不知他说的是新城里那些耸入云天的楼厦,还是那高高摞起的档案材料。但我认定,此刻充满强烈自豪感的他,说的是后者。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提醒我们人生不可虚度。而这已逝的百年,在火车头牵引之下,时光列车奋力向前,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永不磨灭的记忆。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孙侃   编辑:郑海云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