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毁家纾难 她是“国而忘家”的巾帼英雄
发布时间:2021-05-07 09:30:23

为了帮助中国军队剿灭日军 沈佩兰家的二十余间祖宅化为了灰烬   

萧山日报报道 “我是老师,要为人师表;我更是一名炎黄子孙,国难当头,我们不能只顾着自己的小家。”说这句话的正是今天的主角,巾帼英雄沈佩兰。记者来到位于戴村镇沈村村的沈佩兰故居纪念馆,探寻这位巾帼英雄的一生。

沈佩兰出生在戴村镇沈村村一个小康之家,父亲沈芝贤是清光绪年间秀才,为沈村小学创始人之一。母亲吴美玉为人正直,怜穷好施。受到父母的影响,她学习刻苦,就读私塾时成绩名列前茅。

如今的戴村镇沈村村,修缮了沈佩兰故居,建成为沈佩兰故居纪念馆。进入故居内,一块“国而忘家”的牌匾立马映入眼帘。毁家纾难、国而忘家,这是沈佩兰一生的写照。

为了大家她选择牺牲小家

1940年2月17日,日军窜犯浦阳江西岸,中国军队一九二师在郎岭山头进行狙击,日军被迫退守塘坞村。退入塘坞村的日军,立即占据了吴氏宗祠和吴家高屋。吴家正是沈佩兰的夫家,躲避在家里神堂的沈佩兰见我军因敌情不明而受阻,随即潜出家门,冒险冲出封锁线,奔赴沈村一一九团团部,指明日军指挥地点并报告日军火力点。不久后,中国军队负责人告知沈佩兰,吴家高大的墙门,已然成了日军的保护屏障,要成功突袭不得不炸毁吴家墙门。

沈佩兰的夫家三代经商,祖宅有20余间,一旦炸毁,损失不言而喻,而且一家人还会流离失所。作为吴家儿媳的沈佩兰有过一丝犹豫,但她还是很快做出了毁家纾难的决定。因为她深知,没有国就没有家。在中国军队的帮助下,沈佩兰的家人被带离吴家祖宅,安置在了安全地带。

第二天,中国军队按照既定方案,用迫击炮猛轰吴家,全歼日军一个辎重中队200多人,毙敌战马百余匹,缴获战马30余匹,各种弹药300余箱及数百担军用物资。塘坞之战是日军侵萧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仗。

在她自己撰写的刊登于《决胜周刊》上的毁家纾难经过一文中,就提到“在佩个人二十余间之房屋,连同室内财物,至少二万金之损失,果全化灰烬。然亦幸此一火,歼灭之功始奏……而浦阳江战局之赖以稳定,关系不可谓不大!”战斗胜利了,沈佩兰的家也毁了,在小家与大家之间,沈佩兰一家做了大义的决定。

这就是抗战期间的塘坞之战和沈佩兰的抗日壮举。为表彰沈佩兰的爱国义举,有关部门向她颁发了“国而忘家”四字匾额,浙江省赈济会拨出奖恤金600元。这块四字匾额如今就挂在沈佩兰故居的中堂上,供后人瞻仰学习沈佩兰的爱国奉献精神。

在沈佩兰故居纪念馆内,有众多当年政府褒奖沈佩兰的档案,各大报纸也争相报道她的壮举。《东南日报》对其的报道中就这样称赞:如此巾帼弱女,不畏艰险,实属难能可贵,求之须眉,亦非易得。

一生都未停下抗日救亡的脚步

1940年3月,无家可归的沈佩兰一家19口人举家迁往金华,靠着摆摊勉强度日。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这位可敬的女性依然没有停下抗日救亡的脚步。1941年,她在金华的浙江儿童教养团工作,其间她曾两次到萧山收容难童。新中国成立后,她回乡主持塘坞小学教务活动,并协助农会开展工作。沈佩兰的小女儿吴幼蝉这样回忆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妈妈当民办老师,小学教师,一定要让没文化的人都能接受知识却不收取费用……晚上教夜校,白天教日校,没有一点空闲。我的父母都是尽心报国的人,有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去帮忙。”

直至1954年突发疾病逝世前,沈佩兰都依然坚持善举,她用一生诠释了国而忘家的意义。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记者 韩柳青   编辑:郑海云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