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报道 1949年,杭州刚解放不久,百废待兴,考虑到生产黄麻的基础条件良好,加之国产麻袋供不应求,提出建厂。
浙江麻纺厂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建设的第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一批黄麻纺织机来到杭州大运河畔,轰隆隆地掀开了杭州乃至浙江辉煌的工业史。
如今,这段辉煌的岁月,封尘在几代人的记忆中。
昨日,一台90型黄麻纺织机回到大运河畔,住进拱墅区拱宸桥街道荣华里小区。一台机器的到来,复活了一段记忆。200多位“浙麻人”赶到荣华里,与曾经的青春岁月会面。
黄麻纺织机回来了
200多位浙麻老人来合影
这台黄麻纺织机,安顿在荣华里16幢与18幢之间,新建成的“浙麻印象”浙麻文化主题广场西侧。机子大概一人高,两米宽,锈迹斑驳,曾经的绿色外衣几乎已褪尽。隔着玻璃橱窗,能感受到它满身的历史痕迹。
在浙麻文化广场的东侧,玻璃顶下的廊架经纬纵横。廊架上,保留了11块原金华路浙麻文化木质浮雕、镂空花窗隐雕碑牌,摆放着上百张浙麻厂老照片。
200多位曾经的“浙麻人”,有人坐着轮椅,有人拄着拐杖,也有人带着孙儿,他们互相交换手机,帮彼此拍下跟机器的合影。
“真想再摸一下机器呀!”66岁的俞阿姨拍完照,摸摸罩在外面的玻璃橱窗。
一台旧机器,勾起滔滔回忆。
俞阿姨说,当年自己站在机器前干活,就跟照片里的女工一样神气。那个时候,能在浙麻厂上班,是很自豪的事。日子过得简单快乐,一个月21元钱工资,日子过得很不错。
这款机器当年有近700台
产量占了全国四分之一
“浙麻厂的机器有几十种,多的时候,几千台设备。浙麻的辉煌,是从黄麻纺织机开始的,如今寻回黄麻纺织机,意义不同寻常。”浙麻厂的“建厂元老”王景葆说。
王景葆93岁了,拄着拐杖来到现场。1949年,他作为总工程师之一参与了建厂筹备。
黄麻纺织机是专门用来生产麻袋的。1950年,浙麻厂建成第一条生产线,刷新了当时的工业建设速度。1951年,浙麻厂生产了496万条麻袋,基本满足了国内需求,开始出口,结束了麻袋依靠进口的历史。
最后一任麻纺分厂厂长林高潮也特意赶到现场。林高潮说,好的时候,厂里近700台90型黄麻纺织机,一天能生产22万只麻袋,占了全国麻袋产量的四分之一。
浙麻一度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黄麻纺织厂,员工的工资水平之高、福利待遇之好,令杭州不少同行羡慕。
当时,浙麻厂宿舍、食堂、浴室、医院、婴儿室、托儿所、子弟小学、中学一应俱全。有一张老照片上,妈妈穿着漂亮的花裙子,将孩子交给工厂婴儿室的保育员后去上班,非常温馨可爱。
3个人突发奇想
要凑钱买回一台老机器
寻回这台黄麻纺织机,背后还有一段故事。
2020年,温州路社区对荣华里22幢楼房进行老旧小区改造,打算集中解决小区常发生的屋顶漏水、空中“飞线”、车位紧张等问题。
旧改启动前,社区工作人员走访居民,让大家对老旧小区改造提提意见。没想到,大家“吐槽”最多的是,小区里都快没有浙麻厂的味道了。
荣华里小区最早是浙麻厂的职工宿舍。现在的居民大多数是厂里的老人。很多老人觉得,要借着老旧小区改造,把荣华里文化的根找回来。
“设计阶段,就确定了‘保留并凝练浙麻元素,重现浙麻骄傲’的主题。”温州路社区书记徐斌说,设计方案公示时,居民们在微信群里聊得热火朝天,有人要捐笔记本,有人要捐茶杯、热水壶,兴奋得不得了。
“这些东西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找回曾经的黄麻纺织机,放在小区里。”居民钟建平、朱邑生等几个人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并决定3个人把钱凑一凑,把机器买回来,既是满足自己的念想,也算是为小区做贡献。
100多人反对:“我也有份”
没想到,“3个人把钱凑一凑”的想法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这是大家共同的青春,希望能一起买回这份记忆。
1、2、3……当“寻找麻纺机”的消息发布在“湖州路发小群”“麻小六一群”“温州路党员群”等浙麻人聚集的微信群里时,报名的人越来越多。
有一位老职工,微信红包里没有钱,又不会操作绑定银行卡,着急坏了。晚上10点钟,联系远在加拿大的儿子,让他帮忙捐钱。听到是为了购买麻纺机,儿子不仅帮父亲交了钱,还加上了自己的那份钱,他说:“我虽不是浙麻厂员工,但却是货真价实的浙麻子弟,这份记忆,我也有份。”
想要参与这件事的人太多,为了能尽可能让更多人参与,社区只得做了一条规定:每人捐款不能超过100元。几个浙麻的老员工还自发组成了“众筹管理小组”,确定只众筹一万
元,并制定了众筹制度,包括众筹款项公示制度、使用规定等。
最后依然远远超过了最初目标:181人一共捐了16750元。
打听到河南长葛有一台
已经退休很久很久了
钱有了,曾经用过的麻纺机去哪里找呢?
2000年,浙麻厂启动破产和分列式改制。之后,设备被卖往世界各地。
温州路社区书记徐斌想到一个人:浙麻厂分厂最后一任厂长林高潮。改制后,林高潮开始单干,开了一家公司,做麻袋外贸生意。
“只要还在圈子里,总有门路帮忙打听到。”当徐斌找到林高潮说明事情后,林高潮爽快地答应了。
没几天,河南长葛的一家企业负责人找到林高潮,告诉他,厂子里有一台废弃的黄麻纺织机,就是当年从浙麻厂买的。
林高潮让厂家拍了机器的照片,并将照片发给徐斌。徐斌拿给老员工们看时,大家一眼认出了曾经的“老伙计”——“看得出来细节上有改动,但这就是我们的机器。”
这样的文化记忆
在居民心中更有分量
在“老伙计”回到荣华里后,大家特意找来老师傅,给这个“老伙计”做了打磨、上油、防腐处理。大家捐赠的钱,在购买、安装该黄麻纺织机后,还有些余款。众筹管理小组商量,将用这些钱,来为这台黄麻纺织机做日后的维护保养。
黄麻纺织机玻璃房的一面墙上,有181位捐赠人的名字。这是社区为了感谢大家的付出,特意制作的一面墙。徐斌说:“很多改造可以让小区变得更舒服,但只有这样的文化记忆,才能让小区在居民心中更有分量。公布名单,是希望能让下一代、下下代看到,父祖辈对精神的传承,对历史的记忆。”
在浙麻文化主题广场,不仅来了曾经的黄麻纺织机,有了老照片,在青春记忆之外,这里以后会有荣华里浙麻红盟邻聚力系列的社区市集,为大家提供公益理发、磨刀修伞、疫苗接种、垃圾分类、平安反诈宣传等便民服务,成为一个众人流连的新“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