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报道 日常通勤、外出游玩,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公交、地铁,抑或是打车?在杭州,早在10多年前便流行着另一种出行方式——骑“小红车”,刷市民卡或扫码租用,首小时免费,这种公共自行车“杭州模式”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杭州也因此被评为“全球公共自行车提供最棒服务的8个城市之一”。
2020年杭州主城区(不含余杭区、萧山区)公共自行车服务满意度达到85.88,目前日租用量20万人次,免费率超过98%,日均周转约4.2次。
作为中国公共自行车系统先行者,杭州市民的出行方式因此改变。号召绿色出行,不仅仅是杭州公共自行车,2012年11月24日,浙江省暨杭州市首条地铁线路——杭州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标志着杭州迈入“地铁时代”。
公共自行车先行者 “小红车”让城市出行更便捷
一座城市,要具备怎么样的特性才算得上让市民满意?便捷的交通方式必不可少。2008年,面对日益增长的私家车数量以及极其有限的城市道路资源,杭州首次提出建立城市自行车免费服务系统的设想。“相对于一座现代化城市来说,既要有快行系统,使市民在最短时间里抵达目的地附近,也得有慢行系统,使市民在一种相对悠闲、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到达目的地。”杭州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但在当时,建设公共自行车的相关系统和设备毫无先例可循,仅能凭借着国外几张模糊的照片起步。不仅如此,如何确定租还模式,保证项目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也是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当务之急。
于是,首批公共自行车试运营期间,有30处移动服务点以人工模式提供服务,固定服务点采用智能化自助式租还方式,服务亭内配置机柜为系统运营供电供网。
“当时有不少民营企业主动要求参与杭州公共自行车项目,有的甚至要求由他们整体来负责投资建设和运营维护。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慎重考虑,最后选择了‘政府投资,依托杭州公交集团公司建设运营’这一模式。”杭州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企业通过广告资源和服务亭多元化经营服务等,承担和消化所产生的运营成本。这样一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2008年5月1日上午8点30分,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启动。正式运营之后,扩点工作随之展开。为了协调各方意见建议,保障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建设,出台了“四结合一公示”服务设施选点定点基本步骤,只有公示无异议,才进入施工建设。最大限度地协调各方意见,了解民意,真正方便百姓出行。
地铁1号线
开启杭州立体出行时代
事实上,这个时候,杭州人的地铁梦也在萌发。
1984年,杭州市有关部门开始着手研究杭州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布局、规模问题。“最初是为了解决西湖周围的客流高峰问题。”杭州市地铁集团资深经理、工会副主席杨春芳与杭州地铁打了十余年的“交道”,可以说是第一代“杭州地铁人”。在他的印象中,杭州地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便有了雏形。
“分析经济成本,研究线网走向……那时候还没有相关建设经验,杭州地铁1号线的规划方案一直在不断的修改中完善。”直至2005年底,杭州地铁建设迎来曙光。国家批准了杭州市轨道交通一期建设规划(2005-2010),建设内容为1号线、2号线,线路总长82.2公里,初步形成轨道交通网络骨架。
“建设初期,地铁布局方面有两种选择:线跟人走,或是人跟线走,我们采取的是两者相结合,以人跟线走为主的做法。”杨春芳说,地铁线路的规划,在疏通交通拥堵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调节人口分布,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的格局不断拓展延伸。从如今兴起的下沙商圈,滨江商圈的发展上便可见一斑。
2012年12月,杭州以“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如期通车”的成绩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杭州人民的地铁梦也从构想中的蓝图,转变为可触摸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