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区老人挺多,是不是弄一两个居家养老的服务点?这样小区里的老人家就方便了。”“对的对的,一些在家里带小孩的老人也可以去那边坐坐。”“我看小区里的架空层可以利用起来,地方蛮大的。”
近日,拱墅区流水西苑的小区义务监督员们,聚拢在小区的中心花园里,商量着居家养老服务点的改造提升。
社区公共服务站站长李建军听着居民们的意见,认真记录下来:“我们社区之前也有这个打算,这次再听一下大家意见,看看这个服务点还需要增加什么功能。”
49幢居民张建芬见缝插针提出了建议:“我们这样的老小区,确实能利用的地方不多。这次在改造养老服务点的时候,看看能不能增加一些扶手和坡道,这样一些不方便的老人家也能过来。”
话音刚落,监督员们就接上话茬,“对的对的,我们小区是有很多坐轮椅的老人家。”“如果改造好了,是不是还需要相应的服务人员来保障?”“那这个养老点的开放时间怎么来定?”……
一个多小时的讨论后,思路渐渐明朗。“你们的建议,都很中肯很有用,我们肯定会认真考虑,尽快推动这个居家养老服务点的招标,争取年底前建成,尽早给小区居民带来方便。”
讨论声里,有大变化。
“去年启动‘旧改’以来,我们反复征求居民的意见,也把居民们的很多意见变成了现实。比如结合旧改打造了婴幼儿托育机构、老年食堂、运河党群驿站、武林清风书屋等,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居民生活。”文晖街道副主任江笑玲也感慨,“通过‘旧改’,实实在在调动了居民自治参与、协商议事、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性。”
把讨论变现,把改造做实。这样“民呼我为”的细节,在全市300余个老旧小区改造的场景中,随处可见。
“作为今年的民生实事,更要把居民的声音带到旧改的实际工作中,真正把居民的声音,落到改造的方方面面。”市建委、市旧改办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加快推进老旧小区‘需改尽改’,并结合未来社区、连片改造,努力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