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参观者“化身”会议亲历者
“在我的老家嘉兴,离火车站不远,有一个南湖,我们也可以在那里租船游湖开会……”
上午11时10分,二楼展厅中,一对穿着上世纪二十年代样式服装的年轻人的对话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由纪念馆讲解员郑皓和李怡婷扮演的李达和王会悟,结合展馆场景,正在现场演绎百年前的情景。
这出由纪念馆讲解员自编自导自演的沉浸式话剧《听王会悟讲一大故事》,是他们对继承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作出的探索。
“我们希望能够在党诞生的地方,将红色基因的故事讲得更加触动人心。”南湖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宪义介绍,这次改版,纪念馆立足发挥好展览语言的表达优势,并结合高科技手段、多维影像与数字化手段,使参观者有更直接的“浸入式”参与感。
不仅是这一出话剧,“红船”模型展区同样带给每一位参观者亲临其境的体验。在这里,幻影成像技术,加上声、光、电效果,参观者能看到南湖湖水粼粼波光,能看到天空随着日夜交替产生光影变化,还能看到、听到一大代表们在船舱中开会的场景,连他们的细微表情都看得清清楚楚,每一位参观者都仿佛“化身”会议亲历者。
据统计,改版提升后的展陈面积共5600平方米,涵盖各种场景26处、雕塑6组、绘画8幅、音视频341个。
除了利用高科技手段增强沉浸感,提升后的展览还添加了互动元素。
三楼展厅,参观者可以化身“两弹一星”总指挥,在操作台上操作按钮,控制原子弹起爆和氢弹发射,随着操作,大家听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的倒计时报时声;透过操作台前的发射动态观景窗,还能看到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的效果。
为了让内容与设计、经验与创意充分融合,整个纪念馆的空间结构有所改变,展线长度从800米增加到921米。此外,材料和工艺也有了提升。比如,展柜前的玻璃都换成了低反射玻璃,展品的细节能看得更清楚。
28米的大型原创雕塑有何深意
“触动人心”“催人奋进”……参观者说得最多的这些关键词,也是南湖革命纪念馆场馆提升改造的初衷。
通过电梯进入三楼展厅,我们被整个场景深深震撼:左手边一幅巨大的浮雕,生动还原了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等历史事件。
张一介绍,这幅大型原创雕塑长28米,展示了党史中的28个重大事件,象征着从1921年到1949年的28年不凡历程。
而在头顶,一大片古铜色军号,整整齐齐排列成5个方阵,共490把,在灯光的映射下蔚为壮观。走到浮雕和军号的尽头,是“天安门”上开国大典彩色电影的相关画面。张一介绍,这寓意着共产党人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在胜利的号角中走向新中国,意味深长。
而在二楼展厅,一幅占据了整面墙的巨幅油画格外醒目。画面中,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陈潭秋等代表和王会悟站在烟雨楼上,正在讨论开会时游船停靠在哪儿最合适。
“一大会议转移到嘉兴是一个非常严密的过程,用油画来呈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一个场景,给观众带来直观印象。”张宪义说。
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场馆提升改造总设计师井旭看来,“通过艺术的感染力形成思想的冲击力”,正是新展陈的应有之义。“纪念馆使用准确的历史符号与历史场景、高科技手段、多维影像与各种形式的数字化演示空间,将中国共产党诞生全过程这一伟大历史事件通过展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希望参观者接受红色教育的同时,在熟悉的内容环境中感受高品质的全新艺术氛围。”井旭说。
有幸成为开展第一批观众,嘉兴市南湖区南湖街道烟雨社区书记张亚萍非常兴奋:“以前也来过,这次感觉变化特别大,让我对早期共产党人在困境中寻找光明、探索出路有了更强烈的认同感,也越发感到党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