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6月15日一早,“西湖码”后台收到一条群众反映的信息——家住古荡新村的孙女士希望能拆除单元楼的大门。
原来,西湖区古荡新村东10栋曾经是单位宿舍,门口有保安室,因此特别装了一道大铁门。因为年久失修,这扇铁门已经腐烂锈蚀,部分铰链损坏断裂。“一旦发生火灾等意外情况,后果不堪设想。”孙女士表达了担忧。
收到孙女士的反映,后台的工作人员立刻响应,将问题通过指挥系统下派至古东社区第二网格员孙焌手中。
孙焌立即联系了上报居民孙女士,经过一番详细了解,孙焌立刻约上了楼道长一同赶到现场实地查看。“确实存在居民反映的老化生锈的情况。”孙焌说,不过这扇门到底是修复还是拆除,关键在于消防安全是否过关。
于是,孙焌还同一时间联系了街道安监科,经过多方认证,确认该单元楼并不存在消防隐患,大家悬着的心这才放下。
这样一来,这扇门到底拆不拆,引发了现场居民们的讨论。“孙女士希望能拆除大门,但是也有不少居民觉得小区人多车杂,有这扇门反而更安全。”孙焌说,当下,安全是社工们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还是先对大门进行了修复,通过焊接的方式把四个角进行加固。”
仅仅20多分钟,这扇大门又恢复了安保功能,就连孙女士也感叹:“效率真的很高!”
孙女士说,最近楼道里都贴着“西湖码”的二维码,早上出门的时候,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上报了一条信息,没想到这么快就响应了,“以前不知道该去哪里反映,现在有了‘西湖码’,随手拍就能反映问题了。”
“西湖码”上线短短一个多月,孙焌已经感受到工作模式的变化,“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反映问题,对居民来说很方便,也能让我们更及时地了解到居民的需求,很多问题可以在源头就解决了。”
不过,这扇门的处置并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对于拆除还是修复,居民们有不同的意见,我们接下来也会通过民主议事、部门协商等方式,共同商定这扇门的去留。如果要保留,可能还要进行重新粉刷;如果拆除,可能还要进行通道的全新规划。”孙焌说。
一扇门的处置背后,是西湖区“呼应为”一体化智治中心的建设——第一时间倾听群众“呼”声,第一时间作出回“应”,第一时间有所作“为”,实现了跨数据协同、跨部门协同、跨业务协同,做到了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现了基层工作的“实战、实用、实效”,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老百姓的呼声是第一信号。西湖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民呼我为”,“为”的前提就是全面真实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只有让更多的群众、企业、基层单位来“呼”,才能真正“为”到实处。
因此,西湖区利用数字化手段,创新推出“西湖码”,通过“我要报”“我要帮”“助企业”“助基层”四大模块,实现市民、企业、基层办事的高效处理。
“呼”的问题解决后,如何让“应”更快速?“西湖码”的即时响应跑出了“码上办”的速度。
对于“西湖码”上报的事件,依托24小时智能分派系统,精准高效地智能分派至对应镇街数字化综合指挥中心,实现快速闭环管理。其中,紧急类事件实现1分钟响应、3分钟联动、5分钟到场处置。
民有所呼,我有所为,如何“为”得更扎实,还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如今,“西湖码”的背后,正在形成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一方面,业委会、物业企业、热心群众等党员群众合力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公安、交警、城管、司法、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部门力量下沉,建立了镇街统筹、高效协同、扁平化管理的联合执法、矛盾调处和网格管理三支队伍,推进问题快速解决。
据悉,“西湖码”自4月26日上线以来,共受理群众上报各类事件12194件,按期受理率99.97%,按期办结率95.76%,群众评价满意率97.68%,信访事件同比下降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