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共杭州市委党校主办,浙大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基层党建研究中心协办的第六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层论坛,在杭州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建党百年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市委党校以及浙江省、杭州市的有关专家学者等百余人参加。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院长、执行副主任、研究员龚云作题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的专题报告时,他认为,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对共同富裕的追求贯穿始终:毛泽东探索的是一条共同致富的道路;邓小平提出先富带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习近平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要有实质性的步伐。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它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彰显。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征程中,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惊叹的奇迹。那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副教育长柳建辉教授在主旨发言中指出,要从党的历史性贡献看其“能”。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不断变迁的主导力量以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安宁的根本保证,其百年发展历程就是不断推动近现代中国社会深刻变迁的过程,也是其之所以“能”的集中体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主任张志明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不仅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的结合,而且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和智慧的结合。北京市委党校原校委委员、党史党建部主任姚桓教授认为,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需要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为指导,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性锻造中,逐步形成了先进的、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蕴藏着党成功的密码,对于党领导人民完成新时代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不断发展壮大?
历经艰难困苦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还能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围绕着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专家学者们对百年大党成功的秘诀进行了解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董振华教授和张恺博士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断开创历史性成就的一条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三次伟大飞跃。浙大城市学院钟学敏教授认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前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文化和指导思想上的重要任务与使命。西安财经大学副教授何建宁认为,中国共产党工农城乡关系理论所蕴含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要战略条件。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坚强的基层组织,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党的组织和制度建设也是对百年大党成功密码的解读视角。浙江工业大学肖剑忠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是党的独特优势,是解密建党百年辉煌历程的重要变量。杭州市委党校陈娅飞博士则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对新时代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精神内涵进行了阐释。中南民族大学易新涛教授重点回顾了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百年探索,并总结了其经验启示。
准确并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时代坐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最终选择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开辟出来的道路。华东师范大学齐卫平教授在大会主旨发言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进行了解读。他认为,要从宏观、微观、中观三个层面上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马克思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逻辑;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起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起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是一个理论创造性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突出强调的十个重要观点,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造的思想结晶。全面把握这些重要观点的精神,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创造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在大会主旨发言中指出,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找准并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时代坐标。对于新发展阶段的内涵要从七个方面来把握:第一,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系上把握新发展阶段;第二,从新的发展起点上把握新发展阶段;第三,从新的发展任务上把握新发展阶段;第四,从与新时代的关系上把握新发展阶段;第五,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上把握新发展阶段;第六,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上把握新发展阶段;第七,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来把握新发展阶段。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更为具体的视角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执笔人:杜洪梅,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