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年龄相差半个多世纪,他们为何做出这个相同的选择
发布时间:2021-06-24 21:47:10

新华社讯 6月22日上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学森塑像前,

88名大学生举起右拳,

在党旗下庄严宣誓。

他们是中国科大新发展的学生党员,

来自9个院系,年龄最小的19岁。

少年班学院2017级本科生岑敏说:

“老一辈科大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

的初心和使命,

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榜样之一,就是面前的钱学森。

他被誉为中国的“航天之父”,

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

主要创办者之一,

曾担任该校近代力学系首任系主任。

钱学森说

这一辈子有三次非常激动的时刻,

其中一次是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

“我回国近三年来受到党的教育……

使我体会到党的伟大,

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目标的伟大,

我愿为这一目标奋斗

并忠诚于党的事业。”

那一年,他47岁。

榜样不止一位,

写下下面这封《入党志愿书》的,

是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教授、

著名物理学家钱临照,

字里行间,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早年留学在外,

“想到国难临头,

一个物理学工作者应在

应用技术方面也能学习一些东西。”

于是他选择学习应用光学技术。

在中国科大南迁的关键期,

时年六十多岁的钱临照重登讲台。

在一次物理课上,

为了讲授转动惯量的概念,

他坐上旋转凳进行演示。

2016年,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墨子号”发射升空,

这个名字便与钱临照有关。

他早年对墨家经典著作《墨经》

有过深入研究,

发现其中有不少

与现代科学知识相通的记载,

比如墨子在《墨经》中提出的

“光学八条”。

在钱临照心系国家的一生中,

他常常写信鼓励海外学子学成归国,

并在信中加盖

“月是故乡明”的印章。

如今,他也成为无数科研工作者

心中的一轮明月。

41年前,还有一位时年80岁的老人,

做出了这一相同的选择。

“虽已年逾古稀,

但是我没有迟暮之感。

我争取要做一名共产党员,

求得光荣的归宿。”

他叫严济慈,

是我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开创人之一,

也是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

的奠基人之一。

“让科学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

是他一生的愿望。

入党当天,严济慈一回到家,

就把自己在支部大会上的照片

冲印出来,

送给自己孩子每家一张,

还在照片背面郑重地题了字。

1958年,中国科大创办后,

严济慈登台执教,

讲授电磁学和电动力学等课程,

深受学生欢迎。

在他和老一辈科学家的关心和支持下,

中国科大创办了

全国第一个少年班和第一所研究生院。

2012年5月28日,

国际编号第10611号的小行星

被正式命名为“严济慈星”。

19岁、47岁、74岁、80岁,

涵盖青年、中年以及老年……

不同时空、不同年龄,

这个关乎信仰的选择同样坚定:

“永远跟党走!”

“为科学献身!”

来源:新华网   作者:记者徐海涛、陈诺、戴威   编辑:管鹏伟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