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改革先锋谢高华:一个勇于担当的共产党人》在杭首发
发布时间:2021-06-26 09:07:16

6月25日,《改革先锋谢高华:一个勇于担当的共产党人》一书在杭举行首发式暨研讨会,不少义乌人专程赶来见证这一时刻,这位被称为一个人改变一座城的老人已经被深深地刻在义乌人记忆里,因为他的“四个允许”“兴商建县”的决定,义乌这座原本“一条马路七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的贫困城市如今成长为全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城区建成面积更是从当年不到3平方公里发展到如今的109.4平方公里,拥有各类市场主体75.26万户,其中个体户达到52.08万户,上百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这里寻找梦想,过去十年义乌成为人口增长最猛的县级市。

一个人改变一座城

1982年4月,51岁的谢高华调任义乌县委书记,当时的义乌是个标准的农业贫困县,骑自行车全城转一圈用不了10分钟,老百姓常以“稠城一条街,一个高音喇叭响全城”自嘲。

来到义乌后,谢高华对义乌鸡毛换糖的文化以及自发形成的市场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他越发觉得农民经商能吃饱饭甚至还能致富,高度契合中央发展商品经济的精神,应该给市场松绑。

为推动义乌市场的开放,谢高华当时面临着很大压力,不少干部怕担责任,顾虑重重,最终在一次县机关大会上,他当众宣布:“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我宁可不要乌纱帽!”

1982年8月25日,这是一个义乌人永远会记住的日子,这一天,根据谢高华的指示,义乌县稠城镇整顿市场领导小组发布了《关于加强小百货市场管理的通告(第一号)》,宣布9月5日正式开放湖清门“稠城镇小百货市场”,专门划出一条湖清门到火车站的一条街让做小商品的摊主摆地摊。

这是全国第一份明确认同农民商贩和专业市场合法化的政府文件。

市场开放后,为鼓励那些想干又不敢干的百姓,谢高华又提出了“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进城,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竞争。

时任城阳工商所所长的孙章宝昨天回忆,市场开放之初,有正式固定摊位100多户,还有600多户流动摊位和大量“提篮”,经营范围包含小百货、小五金、小针织、小塑料、小玩具、服装。

就这样,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诞生了,1982年它的成交额392万元,1983年迅速升到1444万元。到1984年,湖清门的摊位已满足不了经营需求,义乌县政府投入57万元,在新马路建成占地13590平方米,摊位1849个的第二代市场,改名为义乌小商品市场。

也是在这一年的10月,在全国“科技兴农”的大背景下,谢高华提出了“兴商建县”(义乌撤县建市后改为“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兴商建县”也成为了此后义乌市委市政府各位继任者的信条,如今被代代相传下来。

因为“兴商建县”的提出,义乌全县掀起经商热潮,1984年年底个体户突破1万户,达14259户。到1986年义乌市场成交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029万元。

1991年市场成交额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 10.25亿元,位居中国十大市场之首,此后一直蝉联至今。

如今经过篁园市场、宾王市场、国际商贸城、进口商品孵化区等6代市场更迭、11次扩建,义乌市场经营面积、商位数达到了650万平方米、7.5万多个,去年市场成交额1884亿。

数据显示,义乌市场的商品来自220万家企业,其中24%来自义乌本地,35%来自浙江其他地区,31%来自全国其他省区市。作为第六代市场的核心标志的进口商品孵化区则汇聚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种源头商品,义乌在不断向“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级贸易平台迈进。

而义乌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的数据则显示,截至今年6月23日,义乌累计在册的市场主体达到75.26万户,其中企业23.18万户、个体户52.08万户。

“虽然谢书记在义乌任职仅才两年八个月,可他为义乌做出的贡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没有他就没有义乌的今天。”义乌国际商贸一位经营户说。

一个决定改变一个人

在很多新闻报道中,冯爱倩是当年第一个拦住谢高华质问为何老百姓不能摆摊的人,其实在她之前还有另外一个人拦过谢高华,她就是如今已经70岁的何海美,也正是因为这一拦,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昨天,在义乌国际商贸城4区的丝巾店里我见到了何海美,这个总面积300多平方米的店铺摆放着五六百个丝巾品种,销往30多个国家。

虽然已经70岁,可何海美看起来非常有精神,她感慨,作为义乌第一代的摊贩,自己见证了市场从无到有,从一代到六代的发展。

当年,何海美是靠倒卖电影票第一次尝到了甜头。在杭州当兵的哥哥和嫂子回义乌探亲,嫂子随身带了十来张古装电影《红楼梦》的照片和明信片,而此时《红楼梦》正在义乌电影院热映。当时嫂子就提议去卖卖看,第一次卖东西,何海美怕被抓,来到电影院门口,她发现有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在看自行车,就让孩子帮着代买,每张1块钱,两人分成。

让何海美没想到的是,从电影院走出来的百姓看到照片便一抢而空,三天的时间何海美赚了33元钱,这笔钱顶上当时老公一个月的工资。

此后何海美又跑到萧山参加庙会,在那里赚到了34元,发现这行如此赚钱,她一发不可收。

“在萧山有人给了我一张梅兰芳贵妃醉酒的照片,当时我就想着翻拍成底片自己去洗,不再去照相馆拿货。”

此后为了更好地打开销路,何海美对拿货的摊贩说,在她这里拿货如果卖不出去,钱会原数返还,这一招局面一下子被打开,何海美在当地成了小名人,找她订货的人开始拿着钱排队。

“两个月的时间就扩散开了,很多人拿着钱赶到家里订货,自己根本来不及洗。”何海美说,最多时一天要洗近2万份照片,其中卖得最好的就是林黛玉的剧照,占了80%以上。

那时在别人的眼里何海美的行为属于标准的“投机倒把”,她为此也被抓到过三四次,最多的时候1万多张照片被没收。

1982年的七八月份,不少摊贩的尼龙袜被“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没收,其中也有何海美,当时她和冯爱倩、黄昌根几个人站在县政府附近的一个十字路口商量怎么办,这个时候谢高华从外面走回来。

“我之前在电视上看过谢书记讲话,所以认得。”何海美说,她就跑上去拦住谢高华,“我们的货是从上海拿来的,为什么上海城隍庙可以卖,我们义乌就不能卖?”

当时谢高华抬头看着眼前的陌生女子回了一句“我回去过问一下”,随后走进县政府大院。

“当时也没抱什么希望。”可20多天过去后,何海美突然收到县政府要在当时南门街的工人影剧院开会的消息,她赶到现场时座位已经坐满,她就站在台前听。

“当听到谢书记说要让老百姓通过勤劳致富,引导农民进城经商,并且还说如果领导干部要是为难我们,他就不客气时,我的眼泪哗地就流下来了。”

当年的9月5日,何海美顺利地拿到一个摊位,正式结束和“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捉迷藏”的生涯。

1985年开始,何海美转战围巾市场,1992年创建了自己的服饰公司,她的产品通过市场卖到世界五大洲。

“谢书记的决定为义乌发展奠定了方向,为我们指明了道路,市场则成就了我们的今天。”何海美说。

市场走出的全球吸管大王

约楼仲平时,他刚从杭州回到公司,听说我要聊一下老书记谢高华,他一定要我去他公司一趟,他们公司专门设计了一堵墙,上面记录着义乌鸡毛换糖的精神以及老书记对义乌的贡献。

晚上快8点,我赶到楼仲平的公司,这座24小时不停歇的工厂灯火透明,在一楼一面近百米长的墙上看到,上面用图文记录着义乌市场发展的每一个重大节点,从谢高华,到“四个允许”,再到市场的变迁都清晰可见。

楼仲平如今是著名的吸管大王,他的公司是全球吸管业的霸主,在这个领域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谢书记当年的决定把我们的命运和他绑在了一起,如果没有市场,我可能还是一个穷苦的农民,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双童公司。”楼仲平说。

1991年年初,带着1.7万元来到义乌的楼仲平在城中路义乌小商品市场租了半个摊位做服装销售,可经营几年下来,基本没怎么赚到钱。

1994年春节前后,有个吸管厂老板找到楼仲平,说自己要转行做假发,想把吸管机器便宜卖掉,问他有没有认识的老板要买。

而就在当年的1月1日,义乌政府下发了文件鼓励摊主们去做工厂,延长产业链。

和老婆商量后,楼仲平觉得只做代销肯定没有大的发展前途,最终他花5万元买下了2套旧机器,从而开始了自己的吸管传奇。

1994年4月5日,在寺后盛村两间两层民房里,楼仲平的吸管厂开业,除了夫妻俩和父亲还有一位此前工厂的技术员。

“之后的创业就比较顺了,还‘捡来’一个‘双童’全国驰名商标,如今我们企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吸管企业,这个行业的标准都是我们起草制定。”楼仲平说,自己算了一下,在成功之前,他从事了20多个职业,可最终还是市场成就了他,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谢高华这位老书记,正是当年他的敢担当,才奠定了义乌今天发展。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董齐   编辑:郑海云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