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新发展格局下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路径
发布时间:2021-07-27 10:15:20

市委全委会做出在争当城市范例中奋力开创“大杭州、高质量、共富裕”发展新局的战略决策。“大杭州、高质量、共富裕”作为“杭州2035”的目标取向,与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内在逻辑贯通、内涵特征契合、实践要求一致。如何聚力高质量发展,实现动力系统更高能、经济形态更高级、资源配置更高效、发展韧性更高强,优化杭州产业布局是重要和关键的推进路径。适应新发展格局,结合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经验,个人认为需要把握实践好三个重点路径。

加快“优核强星”,错位协同发展,引领构建“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的新型特大城市空间格局。

在世界城市版图具有重要地位的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成功经验表明,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城市核心功能区与外围配套功能区有机组合、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都市区是必然趋势。长三角地区要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成为我国产业和科技创新开路先锋的形势下,杭州大都市更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为此,首先要加大市域产业和城市功能布局大统筹,建设大杭州。加快构建“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的新型特大城市空间格局中,“优核强星”相辅相成,“一核”即城市核心区是核心和引领,需要加快产业和功能优化,凸显大都市省会城市核心标志功能,持续提升中心城区的吸引力和多元活力,着重突出创新研发、金融服务、高端商务、文化创意等功能,疏导一般加工制造业,提高国际化服务能级;“九星”是辅助功能单元,需要强化特色优势,加快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引导城市核心区过度密集区块人口向郊区新城疏散、城市新流入人口向郊区新城集聚,有效遏制城市单体规模无序蔓延。核优星强才能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特大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态格局;才能形成核心区和郊区新城产业门类合理布局、产业链有机衔接、产业功能协调协同的发展布局形态,从而带动推动周边县(市)和美丽城镇融合发展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区,整体提升国际大都市的整体竞争力和魅力。

加快数字变革“创新策源”功能建设,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打造国际重要创新城市。

国际化大都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增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治理创新的核心功能,在国际重要城市版图中,成功的国际化大都市往往也是特色鲜明国际重要的创新策源城市和人才栖息地,引领全球未来产业、未来生活、未来社会、未来治理方向。

一是建议杭州全力提升在国家中心城市体系中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提升创新策源力、技术供给力、成果转化力,打造国际重要创新城市和国家区域性创新高地,主攻杭州最具相对优势的数字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领域,聚焦打造全球数字变革策源地。重点在杭州都市区环线范围,依托城市核心功能区和有优势的郊区新城加快集聚数字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领域高端科创企业和研发机构,持续深化“名校名院名所”建设工程,加快集聚高端科创人才作为“优核强星”的重要内涵。做实并放大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最大效应,集中力量将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为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创新策源地;谋划建设钱塘杭州科学城和钱塘江国际创新带;全面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全域一流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

二是建议加快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步伐。在国家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布局规划重大科研设施体系背景下,长三角上海、合肥拥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发优势,需要构建部门协同、省市联动创建机制,集中力量创建杭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议重点聚焦全球数字变革策源地,在空间上重点依托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发展力度,依托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科技大装置群,构建有全国战略地位的一流大科学城;全力支持“双一流”高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力争在网络空间安全主动防御、大数据计算、脑认知与脑机交互、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在国家“卡脖子”项目和重大研发需求上尽快突破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进口替代能力。努力争取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应急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载体。

加快产业(试验区)平台功能升级,形成一批塑造杭州产业布局的战略行动主体。

国际大都市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经验是在市场化、国际化过程中充分利用要素充分流动的自由贸易区、科技园等战略平台,形成了开放创新、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政府、企业、市场中介有效合作的产业(试验区)平台或公司是关键角色。

一是重视产业(试验区)平台功能定位的升级。市委已经明确发展“5+3”重点产业(文化、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信息软件),构建制造业九大产业链(视觉智能(数字安防)、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计算、集成电路、网络通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智能装备、现代纺织与时尚)的战略部署,持续深入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落实产业布局关键是有一批有战略方向和行动能力产业(试验区)平台,是开发土地、布局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的城市运营商,目前普遍以科技城、高新区(园)、经济开发区公司等形式存在,需要强化综合运营功能和功能性平台作用。

二是在“一廊五区空港多点”重大发展平台体系实体化运作主体中,建议开展培育一批资本实力强、市场化机制灵活、国际化人才集聚的产业(试验区)平台功能公司试点。允许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造和开展经营层和职工持股试点,择优支持成为上市公司。允许产业(试验区)平台功能公司开展并购上市公司、开展弱势平台托管经营、资产重组、股权投资等,允许结合省市产业基金细分产业重点,发起设立专项化的产业引导基金。允许产业(试验区)平台功能公司开展与国内外一流投资基金、研究机构、银行金融机构、市场中介开展合资合作。

三是用好用足贸易投资便利、创新活力强劲、高端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完善、监管安全高效的数字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聚焦数字贸易、数字产业、数字治理等重点领域,争取贸易自由、投资自由、资金流动自由、运输自由、人员停居留和就业自由、数据流动自由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强浙江自贸区杭州片区与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的创新集成,构建“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辐射带动区”开放新格局。将自贸试验区杭州片区试点权限覆盖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探索复制北京数字贸易试验区、上海临港新片区等国内领先自贸试验区的有效途径。

(作者系市咨询委委员、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朱李鸣   编辑:高婷婷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