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8月1日,杭州运溪高架路通车。这条贯穿余杭、临平两区的“交通通道”实则是一条“经济走廊”,它的贯通不仅缓解了余杭城市道路拥堵状况,更是彰显了余杭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行稳致远。
上半年,余杭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5.40亿元,增长14.5%,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实现财政总收入489.19亿元,同比增长15.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7.47亿元,同比增长14.7%,两项指标总量均持续位居全省首位。在工地钢材碰撞的咣当声中,在日渐氤氲的烟火气里,在车水马龙的繁华灯光中,余杭交出了迈入“十四五”后的第一份“成绩单”,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位居省市前列,经济发展实现“半年红”。
随着二次创业新篇章的全面开启,余杭的这份亮眼“成绩单”下,还夹着一份艰巨的“任务书”——以五大计划为主抓手,余杭部署落实了2021年重点工作,为“十四五”开局挥出了行动“指挥棒”,画出了履责“路线图”。
经济发展进而有章亮点多
用新常态的视角回顾余杭上半年的成绩,经济发展进而有章亮点多。
上半年,余杭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747.60亿元,占GDP比重为62.5%,总量全市第一。这背后,是余杭原始创新能力的大跃升。之江、良渚、湖畔三大实验室等11家单位的15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夺得全省“科技创新鼎”。服务保障超重力大科学装置等标志性创新载体建设,余杭产城一体、科教一体空间轮廓已拉开。
眼下,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已吸引包括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等约20个高端机构入驻,近40家企业获得社会融资,融资规模总计超过40亿元;梦想小镇集聚着近2600个创业项目、21000余名创业人才;而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数字·健康小镇等产业创新平台类项目全新问世,更是为余杭创业生态圈嵌入了活力因子。
以打造全球未来新兴产业发展高地为目标,余杭正全力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加快润丰能源、京东方项目和中国(杭州)航空科技小镇建设。同时,放大“翱翔计划”的集成效益,余杭新增孵化载体15个,并计划年内开工建设浙江人才大厦等重大载体,申报市级孵化器10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迭代升级全域创新66条政策,安排不低于100亿元人才和企业扶持专项资金,让创新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在这份期中“成绩单”里,还有一组实打实的数据可圈可点。上半年,余杭全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16.03亿元,增长26.9%,增速居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03亿元,增长33.1%,增速居全市第一。
围绕产业基础再提升,工业生产、消费市场是余杭炙手可热的赛道。
喜“新”不厌“旧”,余杭在产业发展中以项目为抓手,实行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轮驱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双链协同”,接下来要全力创建省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加快抖音、快手、B站、keep运动等项目进度,确保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长10%以上。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生动力
项目推进的“加速度”,带来的是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和民生投入力度的双提升。
上半年,余杭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9866元,同比增长12.6%,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34元,同比增长15.2%。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50∶1,与上年同期相比有进一步缩小。
这意味着,余杭城市化的动力正发生重要变化,民生福祉正持续增进。
2021年,教育、医疗是余杭的“重头戏”,将开工建设未来科技城七幼、良渚新城好运路九年一贯制学校、南湖配套九年一贯制学校等17所学校,启用良渚高级中学、未来科技城第三初级中学、第四小学等19个学校项目,还将引培名优教师50名。同时,余杭要保障浙大一院总部二期建设,推进良渚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建设。
改善环境品质也是余杭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群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拉开城市主干道路骨架,余杭科学安排、高效推进文一西路提升改造、文一西路西延、良睦路、绿汀路等重点道路建设,积极保障湖杭铁路、高铁西站枢纽及地铁3、4、10号线、机场快线等重大项目推进,推动综合交通加快成网。
今年,余杭还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高水平规划科技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五馆一中心”。其中,科技馆已在未来科技文化中心南北中轴南端选址设计,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
更令人期待的是,按照“主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的场馆配置,余杭要加快体育中心建设,满足市民一站式“赛事+全民运动+商业休闲”功能落位;重点建设良渚文化艺术长廊等10个重大文旅项目、径山禅修酒店等10个酒店类项目;推进良渚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培育遗址公园、良渚文化艺术走廊、博物馆群等特色文化空间,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丰富余杭市民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