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事业创新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21-09-28 14:21:51

高端引领 整体推进

——着力培养造就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鲜明指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这些年来,党中央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进,加快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

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首次超过4万亿元。着眼促进人才供给和需求相适应,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日趋完善。

高校建设200多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清华大学“学堂班”等一批实验项目作出有益探索。2020年全国研究生毕业人数72.9万人,比2012年增加24.3万人,增幅达50%。

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工程渐成体系——

2012年,启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遴选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支持。9年来,共遴选支持6000余名人才,上百人成长为两院院士,数百名青年人才成长为“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百人计划”“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上下贯通、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体系不断完善,有力促进人才快速成长。

各行业领域专门人才培养统筹推进——

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等稳步实施,每年培养培训行业人才数以百万计。

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坚持将政治建设放在人才遴选培养的首要位置,初步形成一支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全国中级职称以上社科研究人员达到51万余名。

……

这些年来,人才投入优先保障,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达2.44万亿元,居世界第二。高水平人才队伍总量持续扩大,人才引领创新的作用不断显现,目前我国两院院士共1600余人,中央和部门人才计划、基金项目入选者数万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数十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数千万人。参加“嫦娥五号”任务的青年人才平均年龄为32.5岁,最年轻的系统指挥员1996年出生……

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有力支撑着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放权松绑 激发活力

——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才红利”加速释放

事业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活力能否充分释放关键在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放权、松绑”为核心,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速,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2016年2月,党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这是中央层面出台的我国第一个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综合性文件。随后,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配套出台政策140余项,各省区市出台改革政策700多项,体制机制改革呈现密集创新突破态势。

——改革人才管理体制,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国务院连续7批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433项,累计取消70%以上。北京探索在新型研发机构实行无级别、无编制、无固定预算的新型管理体制。

——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更好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不对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搞“一刀切”。2018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对各类科技评价活动进行全面清理和整改。中组部牵头开展人才计划优化整合,建立同层级人才计划申报互斥机制,防止和纠正对同一人才重复支持甚至各类人才“帽子”满天飞、人才评价简单与“帽子”挂钩、人才工作成效直接与“帽子”衔接等问题。

——改革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从改革收入分配政策入手,推广完善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以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激励机制。修订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就提高科技人员奖励比例作出规定。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推行“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累计孵化企业1248家。

——改革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人才使用机制。《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剑指科研经费管理的痛点堵点问题,从下放预算调剂权限、提高间接费用比重、加大人才绩效激励力度等方面给出硬招实招,为科研人员松绑,赢得科研人员纷纷点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推进放权改革,赋予领衔科技专家、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动权。

……

改到真痛处,催生新活力。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破除人才发展的桎梏,强大的人才引擎为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

来源:新华社   作者:记者丁小溪、范思翔   编辑:管鹏伟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