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山峦还翠 绿润民心 走出山体生态修复可持续的“建德模式”
发布时间:2021-11-15 09:16:24

杭州日报讯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眼下,秋风习习,从高空俯瞰建德,一派丘陵蜿蜒、水草丰沛的景象,“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格局分外清晰。

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双赢局面,成为建德高标准打造“宜居城市”、高水平推动跨越赶超的一道难度较高的“必答题”。正如杭州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所说:“近年来,建德高速发展,各类建设项目特别是线性工程数量和体量有所增长,山坡地不可避免被占用,给当地生态承载力带来不小的压力。”

如今,随着“亚运时间”的到来,杭州正不断打造绿色窗口、展现生态魅力。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迎亚运”山体生态修复景观提升专项行动鸣锣。

“建德山体生态修复项目数量,位列全市第一。”杭州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压力之下,建德采取雷霆行动,迅速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依据“一点一方案”对裸露山体进行生态综合治理,对临时用地项目、涉农项目、废弃矿山等10个领域共434个生态破坏裸露点位进行全面排查摸底。截至目前,列入治理计划的371个点位已完成整治312个,完成率84%。

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系统保护、系统修复已经成为建德保护耕地、保障发展的重要抓手。建德正在把自己的家园建设成满目青颜、共同富裕的浙江“封面”,成为亚运期间向世界展示绿色的“重要窗口”。

修复矿山裸地 按下治理快进键,持续厚植生态底蕴

最近,家住建德新安江街道建材石矿石料场附近的村民发现,原先这里裸露的废弃矿山,已重新披绿,满目青翠欲滴的山峦,让人很难和之前的“视觉疮疤”联系起来。“原先这里是采石场,停产后山体裸露在外面,不仅难看,而且有滑坡的危险,现在通过固坡复绿,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新安江街道梅坪村村民感慨道。

近年来,随着杭衢铁路、临金高速等一批国家级交通项目相继开工,联通四方的浙西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呼之欲出,但山体破坏对生态修复带来不小的难题。“与时间赛跑,用速度说话。”建德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的声音铿锵有力,“我们坚持以生态治理的理念,在整治修复过程中以保持原貌、自然复绿为主,先对裸露山体清理浮石,再挂网固坡,最后喷播绿化,确保后续植被种植复绿取得良好效果。”

视线转至建德大同镇这个历史悠久的农耕古镇,被修复的1856号点位,受损面积达17106平方米,是建德受损山体中修复难度大、涉及面积广的一座“重症山”。远远望去,山体峭壁岩石裸露,就像一条深深的瘢痕。

如何让如此庞大的“瘢痕”复绿,并持续地绿下去,杜绝“一年绿、两年荒、三年死”的情况?

这座受损山体坡度陡、岩面光滑,新覆盖的土层容易被雨水冲走,恢复植被的难度非常大。“我们使用富含有机质和黏粒的客土材料,在喷播瞬间与团粒剂混合发生团粒反应,形成土壤培养基,这种黏结力极强的土壤培养基会牢固地吸附于坡面,能抵抗雨水冲刷,防止水土流失,从而起到更好的复绿效果。”建德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仅仅把工作停留在让山复绿,以“迎亚运”山体修复工作作为拳心,建德打出了迈向绿水青山的山体修复“组合拳”。目前,全市9个涉及裸露的在采矿山均已落实边开采边治理方案;19个废弃矿山以边坡基本复绿、宕底进行复绿美化的要求进行整治,修复面积达54万平方米。

开展全域整治 守住耕地红线,让百姓共享绿色经济

让山体重新披上绿色,这样的“盆景”在建德正全域“开花”。

短短半年,更楼街道新市村、梅城镇葛家村、下涯镇江湾村、莲花镇戴家村等等,曾经部分裸露、整体“黯淡”的青山都重新“绽开笑颜”,山更绿了、环境更好了,带来的生态优势、富民优势和经济优势,实实在在地落在了百姓身上。

大慈岩镇汪山村周坪垦造耕地(水田)项目便是垦造耕地生态化的有益探索。这块占地55亩的荒凉小土坡,如今坡面上整齐地铺上了草皮,如同戴上了绿油油的围巾,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坡底则披上了金灿灿的“外衣”——水稻,在秋日的阳光照耀下,格外夺目。

金色的水稻,也为村民们带来了实打实的财富,“今年种植的水稻亩产1000斤,一年两季收成,咱们村的村集体收入足足增加了15万元。”汪山村村书记汪梦罴藏不住脸上的喜悦,“真的是荒地变良田,增粮又富民啊!”

用富民增收的绿色经济,为山体修复赋能,这成为建德在面对耕地资源相对紧缺、用地发展空间明显不足的局面上做出的“建德答案”。

“守住杭州的粮仓,必须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建德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借助开展山体修复专项行动之机,建德结合制砂行业关停专项整治、绿色矿业示范区建设等工作,对全域内的45个临时用地项目进行了全面排查,对29个到期的临时用地项目进行了复垦。完成垦造耕地项目65个,新增耕地面积1700余亩。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美丽环境的需求。

惠民的举措,还体现在山体修复的每个环节。

“感谢政府,不仅让我们实现了村集体增收,还为我们修建了交通要道,造福整村2400余人。”谢光通是建德乾潭镇下包村的副书记,他所在的村正是乾潭镇千岛湖配水工程项目部所在地。2020年初,因配水工程基本完工,原先租用下包村的90亩农田开始实施复耕,项目部用挖机对农田大块石头进行初步清理后,雇用租赁土地的承包农户整治自家的田地,既挣了工资又改良了自家的田,效率和质量得到双提升,当年下半年就恢复了水稻种植。

与此同时,项目部在垦造耕地的进程中,建德还结合下包村交通不便的实际,专门为其修建了一条六米宽的水泥路代替山路,如今小货车拖拉机把山货源源不断地运往山外。村民们都在说,“原来的田间道路成了山民们的致富路。”

临时征用的农田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分散低效的农田得到高效集约利用。借力迎亚运山体修复与景观提升专项行动,在建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实在在形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生产新格局,让广大农民群众尝到这项“惠民工程”的甜头。

消除灾害隐患 筑牢安全保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迎亚运”山体生态修复景观提升专项行动,不仅消除了裸露土地视觉污染,大大改善了建德全域山体景观效果,也提升了群众的生态安全感、获得感。

“以后经过这里就安全多了,心里感觉很踏实。”望着徐七线边坡治理工程施工现场,路过的钦堂乡钦堂村村民老李说,这个工程关系老百姓出行安全,做得好。

徐七线是钦堂境内主要的交通要道,一直作为桐庐、建德钦堂两地群众出行来往的纽带。徐七线盘山岭脚路段斜坡紧邻徐七线主干道,最大坡高约60米,坡体稳定性较差,极易引发山体滑坡、落石等地质灾害,对过往车辆和行人生命财产造成威胁。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该路段发生落石事故10余起,造成多人受伤和财产损失。

为消除不稳定斜坡安全隐患,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德市规划资源局联合钦堂乡党委、政府,从解决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入手,整合资源力量,并协调解决专项资金,加快山体修复项目落地。经过一年时间的修复,不稳定斜坡已经清坡,拉起了黑色固定铁丝网,上面覆盖着厚厚的营养土壤,山体重新焕发生机。

“山体复绿的配比主要考虑山体地质情况,以及当地的气候。在调查了本土物种后,我们最终确定了阔叶草、石化菊、银合欢等植物作为高次团粒喷播配比,这样既可以耐旱,也可以保证四季常青的效果。”钦堂乡镇办许林海期待地说,“明年春天,村民们开车经过这里,就能见到满山的绿植了。”

通过山体生态修复,让绿色成为百姓倍感期待、为之心安的颜色。当前,建德全市102个在建项目,均已要求进行过程管控,既消除了裸露,也一定程度消除了扬尘污染;7个因自然灾害、27个因道路开挖导致的边坡裸露正在加快地质灾害治理,以确保最大限度消除边坡安全隐患,保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接下来,建德市“迎亚运”山体修复专班工作领导小组将开展“回头看”专项督察,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针对督查中发现复绿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要求乡镇限时整改反馈。结合卫片执法和日常巡查等工作,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要求乡镇(街道)立查立改。同时,在项目规划选址过程中结合生态理念,从审批源头上落实节约集约用地、生态施工建设等具体要求,严格控制新增裸露行为。

稻浪滚滚,平畴郁郁葱葱,一江碧水潺潺,绿意在城市间铺陈……建德正以最快速度、最严部署、最强行动全力推进山体生态修复,筑牢建德绿色屏障,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在亚运期间向世界展现出杭州“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靓丽形象。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徐辉 记者 杨怡微 章翌/文 记者 张之冰/摄   编辑:高婷婷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