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无声”咖啡馆 不说话的温暖
发布时间:2021-12-02 10:18:08

杭州日报报道 40岁的咖啡师陆俊,留着酷酷的头发,调一手好咖啡,拉花也拉得特别好。

没几分钟,一杯咖啡出炉,室内香气四溢。客人微笑着,微曲双手大拇指,向他打出手语“感谢”。陆俊点点头,回报了一个大大的笑容,好似冬日暖阳。

他和妻子杨迪都是先天性聋哑人。开店3年多来,这家星洲街上小小的咖啡馆,成了杭州许多听障人士的“第二个家”,也成为整个街区最为温暖的地方——有人在这里“治愈”心情、有人在这学成手艺……

与周遭的热闹景象不同,这里没有背景音乐,也没有招呼客人的问候声,只有咖啡烹煮和杯子传递的声响。但客人们习惯来这里点上一杯咖啡,然后坐着互相“聊聊”,有着“说”不完的话——

他们的“热爱”

陆俊和杨迪是大学校友。两人都是射手座,爱自由,而且性格很像,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当时,杨迪是一名陶艺师,喜欢做手工;陆俊则做了十多年的平面设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参加了残联组织的技能培训。在一节咖啡制作培训课上,他们看到一杯咖啡的拉花过程:黏稠的奶泡在咖啡师的妙手之下,旋转成一朵白色花朵,瞬间被吸引。

不过学习并不轻松。就拿打奶泡来说,咖啡师打奶泡时会根据牛奶与蒸汽碰撞的声音来判断奶泡的质感与厚度,但他们夫妻俩只能用手感受温度,用眼判断奶泡的打发程度。由于先天条件限制,一道看似简单的工序,他们要学会并做到熟练,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时间和努力。

“我爱人是个咖啡控,特别爱喝咖啡,当时我们就想,能不能转行做咖啡师。”杨迪打着手语说。后面也想过,去咖啡店打工,但因为沟通障碍没有成功。于是两人算了算存款,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找店面、弄装修,2019年3月,一个15平方米的手语咖啡馆正式开张了。当时,上城区残联还一次性给予他们2万元的创业补助。

“Hi,我是无声咖啡师,您说话,我听不见,请用笔交流。”进入门店,可以在吧台看到一个小提示。店内的墙上,向顾客展示着“咖啡”的手语表达,交流板上记录了店员和顾客的暖心瞬间;在限定商品区域,摆放着杨迪设计的手语咖啡店的周边产品;吧台下方的主题墙,一幅幅生动的艺术画点缀了门店的色彩空间……这些都是由杨迪手绘和设计的,可以说把她对这家店铺的期许和热爱全都刻画进了这个安静的空间里。

留言板上的“天使模样”

点单柜台上,杨迪专门绘制了手持饮品单,顾客可以在上面指给店员看,旁边还有一本点单本,也可以将需求写下来。氤氲的咖啡香里,这些无声的元素,仿佛在用另一种方式说着,“欢迎光临”。

在附近工作的汽车销售小高,工作日中午都会和小伙伴散步过来,点一杯咖啡,和老板“聊聊天”。

最开始,小高被招牌上的“手语咖啡店”所吸引,只猜到老板可能会手语,没想到竟是听障人士。点了杯“澳白”后,她发现,“口感真不错”。久而久之,小高还学会了一些关于咖啡的手语,“比如拿铁的手语,就是一个人打铁的姿势。”她比画着说。

点单前台的点单本,翻了翻,藏着很多故事。

有人“说”:“好久不见了,今天你推荐一下咖啡吧”,还会提出“拉个小天鹅的花”的小要求;也有人在本子上和他交流:“你有考国际咖啡师资格证书吗?这个在哪里考?”

陆俊紧跟着在后面回答:“有的,在残联培训中心考的。”

有一次,一个男士点了一杯手冲咖啡,喝了一口后就在本子上写,大意是,感觉配方的比例不对,应该怎么改。原来他是一名专业咖啡师,就是用这种方式,跟陆俊无声地聊了很久……

到现在,大家已经写完了十多本,这些本子也都被陆俊珍藏着。

留言板上,最近有一条留言,让人瞬间“破防”——“如果世界上有天使,我相信那一定是你们的模样。有的时候,这个时代发展太快了,以至于忽视掉了许多美好而温暖的东西,通过文字的方式与你们交流,也在提醒着我们,这是一种可爱的交流方式,带有人与人之间无尽的善意。”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记者 李婷婷 上城微融圈 李凌婧 陈莹   编辑:高婷婷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