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1年前做换瓣手术,在ICU里待了3天,半个多月才出院,花了1年多的时间才缓过来。现在做手术怎么就像睡了一觉一样,什么感觉也没有,确定真的做了?”
73岁的黄大爷躺在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复苏室内,一股脑儿全都是疑问。他觉得自己刚被推进手术室,稍微眯了一会儿就醒了。医生告诉他手术已经做好,他的体内,已经放了新的“心门”。他的心脏又开始强劲地跳动。一家人悬了许久的心也终于落了下来。
2010年,刚刚退休的黄大爷因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心脏二尖瓣瓣膜烂穿,做了心脏二尖瓣膜置换手术,胸口留下10多厘米长的刀疤。
当时考虑年龄偏大,黄大爷选择了生物瓣膜。这11年来,老爷子虽然生活安稳,但随着年龄增加,相继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和房颤等疾病,两年前还发生过脑溢血,身体素质大不如前。不久前,复查心脏彩超,提示11年前的生物瓣膜已经发生“衰败”,随时会失去功能,这对黄大爷的身体来说,可谓“雪上加霜”。
黄大爷找到当时医院的手术医生咨询,被告知需要再次打开之前的手术切口和胸骨,重新瓣膜置换。
老爷子一听,慌了,不想再经历11年前的手术痛苦和漫长恢复期。当得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有一种可以不开胸的换瓣手术,黄大爷和家属立即找到邵逸夫医院心外科主任钱希明主任,咨询不开胸换瓣的可能性。
“这种技术依靠微创和多学科协作,无需开胸、无需心脏停跳、无需体外循环,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但由于技术门槛高、研发难度大,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仍处于探索性阶段。” 钱希明主任耐心地向家属解释了这种不开胸的换瓣手术——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技术。
了解清楚各项事宜后,黄大爷及其家属一致决定在邵逸夫医院进行手术。一切完备后,2021年10月25日上午,黄大爷接受手术,在超声指引下,新型的瓣膜借助导管成功地放置在旧的瓣膜内,瓣膜释放,立即开始工作,整个过程耗时1小时,手术顺利完成。黄大爷生命体征平稳。
术后黄大爷立即苏醒,在手术室内顺利拔除气管插管,在复苏室观察几小时后就转入普通病房。10月28日,黄大爷已经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钱希明主任介绍,目前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早已微创化和精细化。经导管介入瓣膜置换技术也已进入微创2.0时代。此前开展的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和现在正在开展的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技术以及后续即将开展的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二尖瓣和三尖瓣修复技术,将会给更多的心脏瓣膜患者带来福音。
(为保护当事者隐私,文内患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