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浙大二院三套手术预案为七旬大妈成功“拆弹”
发布时间:2021-12-11 08:30:00

“感谢陈主任,感谢浙二医院血管外科!医生技术好,护士也很贴心!”经历了一次艰难的颈部肿瘤切除手术,72岁的华大妈(化名)终于能够放下心来安享晚年。临出院时,她紧紧抓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陈兵主任医师的手,不住地夸赞医护人员,言语神情中满是感激。

华大妈的疾病是一种位置特殊的肿瘤,虽然大部分都是良性肿瘤,却因为长的位置特殊,辗转求医四年多,才终于在浙大二院血管外科摘除了这颗“定时炸弹”。

求医四年多,被多家医院婉拒

四年前,华大妈因为左侧腮腺肿物接受了手术,此后总是习惯性抚摸自己颈部。很快她发现自己右脖子根部有个大约花生米大小的硬物,当地医院诊断其为右颈动脉瘤。

可当她准备开始接受治疗时,当地医院认为“手术难度大”建议她向上一级医院求诊。更让她始料未及的是,辗转求诊了省内甚至上海的多家医院,无一例外被以“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为由婉拒。

就这么过了四年,华大妈的右侧肿块一天天长大,从“花生米”变成了“乒乓球”,而且摸上去能感受到明显的跳动。对动脉瘤突然破裂的恐惧,特别是就诊多次均没有医院给她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让她寝食难安。

经过多方打听介绍,华大妈一家找到了浙大二院血管外科陈兵主任。

陈兵主任接诊后,详细了解了她的病情和病史,首先明确诊断最大可能性是“颈动脉体瘤”,而并不是华大妈所了解的颈动脉瘤,二者疾病发展截然不同,治疗也有所区别。

他表示,颈动脉体瘤是一种颈部的血管来源的肿瘤,其起源是颈动脉分叉部位的压力感受器细胞,虽然其病理特征95%以上属于良性肿瘤,但由于部位特殊,可以不断生长,压迫颈动脉和颈部神经,甚至于到后期把血管神经包裹在肿瘤内部。颈动脉体瘤早期可以没有症状,因此多数患者都是在无意中发现的,有时巨大而无症状的巨大肿瘤可以侵犯到颅底,甚至压迫颈椎,处理起来确实风险很高。

“由于人体血管组织来源的肿瘤并不多见,加上对于颈部供血的干扰,可能是患者一直没有得到正确诊疗的原因。”他表示,华大妈的幸运在于早期发现肿瘤,但艰难的就诊历程不仅肿瘤快速增长,而且巨大压力已经让全家人无法释怀。

面对这样的患者,虽然技术上并不是最难的挑战,但客观上不允许出任何意外,医护人员将面临巨大压力,陈兵主任决心为患者手术解决病患,直面挑战。

病情复杂还查出先心病

最终完成高难度手术挑战

入住血管外科病房后,华大妈接受了陈兵主任团队制定的系统且有针对性地术前检查。颈动脉CTA以及脑动脉造影发现华大妈的肿瘤并不是仅仅“乒乓球”大小,肿瘤向内部生长,肿瘤顶端已经接近颅底,颈内动脉被压迫到几乎闭塞。

“颈内动脉是负责我们大脑血供的最重要的血管,所以手术不仅要把动脉瘤切除,还要保障颈内动脉通畅,如果肿瘤包裹严重,就需要连带肿瘤及颈内动脉一并切除,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重建血管,否则颈动脉阻断时间越长,出现脑梗塞的几率就会越大。同时这个肿瘤瘤体较大,颈部空间有限,手术可操作空间狭小,加之颅底有重要的神经,因此手术过程中对肿瘤周围血管、神经的保护至关重要。”陈兵主任如此说道。

术前华大妈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心、肺等检查后,意外被查出了先天性心脏病!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大大增加了麻醉和手术的风险。

依托浙二医院强大的综合实力,陈兵主任组织了心血管内外科、麻醉手术部、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及重症监护室等科室进行了充分的多学科讨论。“这个手术不仅要稳而且要快,这就需要血管外科医生有丰富的手术经验,扎实的外科基础以及良好的心态。我们在多学科共同支持下制定了三套手术预案,根据术中情况及时调整,以确保手术万无一失。”

最终,经过周密详尽的安排,陈兵主任、高志伟医生带领血管外科团队耗时1个多小时,成功拆除了华大妈颈部的“炸弹”。术后一周,恢复良好的华大妈顺利出院回家休养。

虽多数不是恶性肿瘤

但一旦发现要早期治疗

陈兵主任介绍,颈动脉体瘤来源于颈部血管自体的压力感受器细胞,可以无限度生长,大约30%的患者甚至可以双侧同时发生。既然不是恶性肿瘤,这个肿瘤的特点就是物理压迫和挤压,晚期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脑血管供血不足、神经痛、吞咽困难、生意嘶哑,甚至于颈椎骨折。

目前,外科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治疗方法,但双侧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后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较难调整。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陈敏娜 通讯员 李森 朱俊俊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