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多年幽门螺杆菌阳性没正规治疗 50岁男子确诊胃癌切了大半个胃
发布时间:2022-01-06 08:59:42

美国发布最新致癌物清单 幽门螺杆菌被列为“明确致癌” 中国感染率超50%,这个细菌该怎么防?

都市快报讯 近日,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了最新第15版致癌物报告,其中新增了8种致癌物。值得关注的是,幽门螺杆菌首次被列为明确致癌物。

其实,这并不是幽门螺杆菌首次被列入致癌榜单。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致癌物清单中,就已经将幽门螺杆菌列为1类致癌物。所谓1类致癌物,就是明确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的物质,在世卫组织对致癌因素的分类中等级最高,目前共120种。2018年4月,快报曾对120种1类致癌物做过8个版的详尽深度报道,其中就包括了幽门螺杆菌。

只不过,美国第14版致癌物报告发布时间较早,当年并没有充足证据将幽门螺杆菌上榜。这次第15版中纳入幽门螺杆菌,显然是有必要的。

根据世界胃肠组织保守估计,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全球感染率约为41%至72%,即全球至少有一半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

而在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9%,也就是说,身边每十个人中就有六个人正在感染或感染过幽门螺杆菌。就在上月16日,知名演员胡兵还在微博上曝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治疗过程,该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为什么我们这么关注幽门螺杆菌?因为中国是胃癌“大国”,绝大多数人最关心的是幽门螺杆菌跟胃癌到底有什么关系?

今天,都市快报请来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的专家们,请他们科普下这个细菌。

幽门螺杆菌 会一步步导致胃癌吗?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染色阴性螺旋状细菌,主要通过口-口、粪-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大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并没有消化道症状,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胃疼、腹胀、早饱、嗳气等消化性溃疡和消化不良表现。不过,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几乎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最终会引发胃癌吗?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消化内科罗灵和主任医师解释,这是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几年、十几年。一般来说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胃黏膜炎症长期存在,比如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进一步进展,可能会伴随有肠化,但这时癌变率很低;只有到了异型增生(也叫非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阶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癌前病变,这时发生胃癌的风险就陡然增加。

我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曾做过一项题为“胃癌高发区人群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预防胃癌项目”的大规模研究,由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国际消化道肿瘤联盟与山东省临朐县卫生局共同合作开展。试验通过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人群,一组人群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根治,与另一组不治疗的进行对照,经过长达14.7年的长期随访发现,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胃癌发生风险低了39%。

香港大学曾在福建省长乐市做过一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人群的研究。人群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都是1000多人。对治疗组的人群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通过7.5年的观察随访,发现治疗组有7人发展成胃癌;对照组有11人发展成胃癌。

但是,查出幽门螺杆菌大家也不要太过担心。并不是说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就一定会得胃癌,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陈彬睿主治医师表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最终发展成胃癌的比例约1%,当然了基于我国的人口总数,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庞大的。

罗灵和主任医师认为,没有胃部疾病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得胃癌的可能性要远低于那些有胃炎等疾病的人。

有医院4年3万多阳性患者就诊

年轻人越来越重视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被公认为是预防胃癌最重要可控的危险因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总体上是宜早不宜迟,早期根除比晚期根除的获益更大,当然,具体如何治疗是有讲究的,因人而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叶俊副主任医师说道。

浙大二院曾做过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统计分析,2017—2020年四年间共收集了3万余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病例。统计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就诊人数在逐年增加,且年龄逐渐呈年轻化趋势。这说明公众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重视度在提高,尤其是年轻人就诊比例明显增高。在浙大二院这3万余例的阳性病例当中,首次抗生素治疗的成功率在90%以上,复发率不到2%。

罗灵和主任医师表示:“我们一般都推荐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积极治疗,因为幽门螺杆菌在体内几乎是不会自行消失的,人体很难自愈。”

陈彬睿主治医师也提出,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专家共识意见认为,所有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均存在HP胃炎,因此只要是有HP感染,没有禁忌证,患者有意愿,就可以进行杀菌治疗。

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并不复杂,常规是药物治疗,正规方案是包括质子泵抑制剂、铋剂、抗生素等为代表的四联药物,疗程10-14天,杀菌成功率在百分之八九十。

叶俊副主任医师提醒,患过消化性溃疡和有胃癌家族病史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更要建议积极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的发生风险,能延缓胃黏膜萎缩肠化的进展,同时对于消化不良症状等也有很好的症状改善作用。

还有一点,部分人群可能会反复感染或者首次治疗无效,对此,罗灵和主任医师表示,幽门螺杆菌治疗后阳性复发率在5%左右,并不高,有些人反复感染,可能是治疗成功后再次被传染,而不是本身复发;首次治疗后,建议停药1个月后再去复查,若还是阳性,考虑及时调整药物,也可加入中药辅助治疗。


多年幽门螺杆菌阳性没正规治疗

50岁男子确诊胃癌 胃大部切除

“我们强调正规治疗的重要性,第一次杀菌和个体化治疗对幽门螺杆菌由阳转阴很重要。”

陈彬睿主治医师曾接诊过一个50岁男性患者沈先生。沈先生3年前单位体检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当时,身边好几个同事都是阳性,也就没在意。

第二年、第三年,每年的体检,幽门螺杆菌还是阳性。但原来身边几个阳性的同事,经过杀菌治疗,都转阴了。沈先生便跑到家附近的药房配了三联杀菌药吃了14天,之后,也没去医院复查,自我感觉幽门螺杆菌已经被杀死了。

又到了一年体检时,当看到报告单上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沈先生惊呆了,“不是已经吃药了吗,怎么还是阳性?”这下沈先生有点慌了,在这之前不久,他家里有亲戚查出了胃癌,而且自己也经常觉得上腹部不适,不敢再怠慢,沈先生赶紧找到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就诊。

根据沈先生的病情,接诊的陈彬睿主治医师建议他在杀菌前,先做个胃镜检查。“在胃镜下发现胃里有溃疡,最后病理明确胃癌。”陈医师说。

随后,沈先生立即被安排入院治疗,经过评估,幸运的是还没有发生转移,外科医生为他做了胃大部切除术。

两类人群杀菌要谨慎

幽门螺杆菌的易感人群主要是13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20岁以上的成年人并不太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很多人体检时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往往是儿童时期就已经发生感染了。

叶俊表示,相比于成人,孩子的抵抗力更弱,也更容易发生感染。但未成年人免疫功能还未健全,即使杀菌治疗了,后期复发率也比较高,同时,儿童在用药治疗时发生副反应的概率也比成人高,会影响总体的治疗效果;而且一部分青少年儿童长大以后,可能自身免疫力会自行清除幽门螺杆菌。

因此,不建议孩子未成年时进行干预治疗。家长可以等到孩子成年后,再做个检查,如果依然是阳性,再进行治疗也不迟。

而对老年人群来说,是否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要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因为根除治疗来预防胃癌风险,不是说今天根治,马上就能起到预防作用。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本身有一些基础疾病,在长期服药,还要考虑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两种常见检测方法

检查幽门螺杆菌的方法很简单,服用试剂后,对着仪器吹气,就可以检测出是否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目前,很多单位已经将幽门螺旋杆菌吹气试验纳入常规体检。这项检查比较方便、准确性高,还没什么痛苦,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测手段。还有一种方法是在胃镜检查时,同时活检取一小块胃组织,做组织学检测或者细菌培养。

张文宏:家里这样吃饭 我看到的全是病菌!

前面也说了,有些人会反复感染幽门螺杆菌,有的一家人当中有一个人感染了其他人也都感染了,这就要提到如何科学预防幽门螺杆菌。

罗灵和主任医师建议,一起吃饭、接吻、共用牙刷,都有可能传染,建议大家用餐时尽量使用公筷,避免交叉感染,平时用自己的牙刷、注意勤洗手、清洗干净食材碗碟等措施。

2020年8月18日,杭州发布了《杭州市餐饮企业公筷公勺使用指引》,提倡各类餐饮服务单位、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及其他集体用餐场所,避免共餐时感染幽门螺杆菌。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也曾提到:家里要实行分餐制,除了预防新冠,更是要预防幽门螺旋杆菌传播。

张文宏直言:“我见不得混在一块的吃法,一起吃饭用一个筷子夹菜、喝酒,你看到的是杯子、筷子,我看到的全是病菌。”

张文宏表示,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分餐制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不是说吃中餐都是“伙”在一块吃的,中餐也分餐,就看如何看待这个事情。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外,分餐制对阻挡疾病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张煜锌 金晶 俞茜茜 通讯员 方序 童小仙 王家铃 李文芳 应晓燕   编辑:陈周滢
近日,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了最新第15版致癌物报告,其中新增了8种致癌物。值得关注的是,幽门螺杆菌首次被列为明确致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