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杭州消息 近日,杭州卫生健康委开展了杭州卫生健康2021年度“十大感动人物”征集遴选活动,得到了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经单位推荐、首轮投票、评委推选等征集遴选程序,杭州卫生健康2021年度“十大感动人物”出炉。
王 哲
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哲同志是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主管医师,2021年对他来说是极为忙碌的一年。从1月开始,多次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紧急抽调,奔波于国内多个新冠疫情现场。9月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遴选为国家流调专家队成员,成为杭州市级疾控入选的两位之一。今年前往石家庄、瑞丽、广州、深圳、东莞、西安、黑河等地指导处置新冠本土疫情,开展面对面流调、核酸采样、疫情分析研判等工作,还对当地开展培训指导。每次处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非常大,经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他这样强度的援外抗疫工作今年已经累计超过120天。
2021年12月7日,杭州市报告本土新冠确诊病例,刚结束黑河支援解除隔离的他,又加入到处置工作中,将国家队的抗疫经验运用其中,完成多份疫情分析报告并提交指挥部,为全市疫情防控提供专业建议,被杭州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评为“12.7”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表现突出个人。
2022年的1月,他又出现在天津奥密克戎防控工作现场,可能又无法跟家人一起过年了,与刚刚结婚2年的妻子聚少离多,内心充满愧疚。但他说:“国家需要我,作为一名党员我义不容辞,作为一名疾控人我义不容辞。”凭借专业的技术能力和迎难而上的精神,多次受到国务院、当地政府感谢信表扬。
方双斌
淳安县卫生健康局
方双斌作为一名基层卫生战线的普通医生、普通党员扎根基层30余年,一直兢兢业业,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接待每一位患者,现任院党支部书记兼医疗组组长。
医者仁心,就是一心为民,只有这样,患者才放心把生命交于你。十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晚上,刚入睡不久的方双斌,接到一个电话,是联欢村的一位患者,心脏病加肾结石的老人打过来的,说他现在腹痛难忍,要求帮忙出诊一下。但了解到他的孩子都不在身边,方双斌二话不说就骑着摩托车出发了。那天晚上天下着雨,视线差,一不小心连人带车一起掉进了小溪,鞋都被冲走了,他爬上岸后不顾伤痛,赤脚匆忙走到患者家中,处理好病人后就默默回到家中。
医者仁心,要有过硬技术,有时也需要勇气和当机立断的智慧。有一位妈妈抱着8个月大的婴儿,连哭带嚎地跑进医院。当时方双斌刚要下班,看到嘴唇青紫,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的孩子,就快速问了病史,立即让她把孩子摆正位置,利用背部拍打,腹部轻按压等办法,然后进行了心肺复苏抢救,最后成功挽救了一条小生命。
医者仁心,关键时刻有担当,疫情发生以来始终在防控一线。有一次突然接到群众举报,说有一对在高风险地区务工的某村村民连夜溜回老家了。当时,村民惊慌失措,有的要驱赶两位村民出村。接到通知的方双斌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即刻对愤怒的群众进行了健康教育,做好村民的安抚工作,解除他们的顾虑,同时对两位村民也做了流行病学调查,叮嘱他们做好自我防护,每天测量体温,完善隔离工作,就这样断断续续跑了半个月直到他们隔离结束。
叶家宽
萧山区卫生健康局
叶家宽有着多重的身份,除了担任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大骨科主任,还担任萧山区政协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等职务。叶家宽曾先后在浙医二院骨科、上海华山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美国斯坦福大学关节镜外科进修,还师承了世界冠军刘翔的主治医师——中国著名运动医学专家陈世益教授。
在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的多年来,叶家宽经常工作到深夜回家,在整个疫情期间,不惧风险,始终抗战在临床一线,也从未有过一天休息,周六周日都要到医院探望患者或者坚持坐诊,加班手术也是家常便饭。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这些付出换来无数病人的信任,很多周边省份和地市的患者均前来就诊。
2021年10月1日,他和往常一样,早早地到达手术室,和同事一一核对方案的要点细节,检查手术准备工作。这是一场颈椎手术,患者千里迢迢从江西赶来。手术原本安排在国庆假期后进行,但叶家宽考虑到节后手术就要在医院多住七天、多承担七天的住院费,再三商议下,手术被提前到了10月1日。就在手术结束,大家准备稍作休息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叶家宽眼前忽然一黑,一阵莫名的晕眩袭来,“是小脑血管堵塞引起的脑梗!”抢救室的医生第一时间进行溶栓药物治疗,成功将他拉回了“生死线”的这一头。
住院那几天,不少前来探望同事一进病房,看到的就是叶家宽正在打电话、回复工作信息、指导科室年轻医生们问诊手术的场景。面对家人、朋友的极力劝阻,叶家宽只是淡淡地说:“不用担心我,我现在恢复得挺好的,我的身体我自己知道。”在住院后的第五天,他甚至悄悄“潜”回坐诊室,接诊了好几位特地来找他的患者。
叶家宽是医院里印制名片最频繁的人。名片上不仅有他的介绍,还有私人电话。“有什么想问的,觉得不好的,都可以随时打电话联系我。”不论病人当下是否有疑问,他都会在第一时间把名片递给患者。“对病人来说,叶医生是随时在线的。”尤其是那些年龄大的病人,更把他视为挚友。电话里,他们常常从病情聊到日常的家庭生活,细心的叶家宽也从这些日常的闲谈之中,捕捉到患者生活中一些被忽视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或许就是追溯病因的“法门”所在。就这样,靠着一张名片,叶家宽架起了一座医患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