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的刘大妈胸闷气急反复发作已有10余年。起初,她只是干重活力不从心,时不时胸闷气急,去当地医院检查发现是心脏扩大,当时的她不以为然。可近7年来,刘大妈体力越来越差,稍活动后就会感到胸闷气急,还时常伴有双下肢浮肿。
接受规范药物治疗后有所好转,但刘阿姨还是因胸闷气急反复住院,生活很受影响。她不敢快走,不敢远行,不敢独居,甚至夜里无法躺平。在疾病阴影的笼罩下,刘阿姨一家愁眉不展。随后,当地医院推荐她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项美香教授门诊就诊。
项美香表示,刘大妈患的是心力衰竭,简称心衰。顾名思义就是心脏收缩力衰退,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和晚期阶段,心脏不能有效泵出血液,引起胸闷、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头晕、疲倦、少尿、水肿、腹胀、食欲下降等复杂多样的症状。心衰有两大特点,一是病情危重、预后不佳,5年生存率仅有34%;二是难以治愈,易导致反复住院,每次病情恶化都是对病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打击。项美香团队评估了刘阿姨的病情和药物治疗情况后,考虑予以器械治疗。
心衰传统器械治疗有两种,第一种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这种机器如同定海神针,可在恶性心律失常发作时及时发现并放电,起到拯救生命的作用,但并不能直接改善心功能。第二种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也就是俗称的“三腔起搏器”,针对心衰病人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的问题,通过起搏器指挥,帮助左右心室按正常顺序同步收缩,从而使心功能改善,心脏逐渐恢复正常大小,心功能改善甚至恢复到正常水平,寿命病人延长。但据统计,只有约30%的心衰病人适用于CRT治疗。
项美香表示,心脏收缩力调节疗法的问世,填补了这70%的空白。植入式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是一个类似于心脏起搏器的小机器,通过两根起搏电极连接到右心室间隔部,通过电刺激增强心脏收缩力,泵出更多的血液,改善心脏功能,延长病人寿命,堪称“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