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少食生冷食物,告别脾胃虚寒还需注意这几点
进入秋季,气候像小孩子的脸一样“变化多端”。除了忽晴忽雨的天气,还有一样恼人的症状也让不少人措手不及——脾胃不适。突如其来的腹痛,不合时宜的口臭,甚至稍微吃点东西就会出现腹泻,令人尴尬却又痛苦不已。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足以证明脾胃对于人体的重要性。经历了一个夏天的“生冷炸弹”,调理脾胃正当时。
养肺还需先养脾胃
今年70岁的老方(化名)年轻时是一名山洞爆破技术工,因为长年生活在潮湿、充满粉尘的环境,不仅患了尘肺病,还时常咳嗽。咳嗽得厉害时,不仅连爬楼梯都困难,还需靠呼吸机入睡。
5年前,他满脸痛苦地走入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曹海军的门诊寻求帮助。曹海军用了几味中药先替他去除了脾胃里的水饮,再调理肺部。渐渐地,老方感觉自己的咳嗽好转,之前爬两步楼梯都感觉吃力,现在抱着外孙上上下下都不觉得累。
治肺护肺前,为什么要先调理脾胃?曹海军介绍,秋季在五行上对应的是“金”,“金”与五脏相对应的是肺,所以秋季宜养肺。但是肺非常娇弱,不仅怕热、怕寒,还怕湿、怕燥,直接补肺很不好补。中医认为“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五行上讲“土能生金”,而脾胃属“土”,所以脾胃是肺的“母亲”。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脾胃养好了,气血就化生出来,肺气就充足,人体抵抗力就增强,等到寒冬到来的时候,身体就不容易受到外邪的侵害。
“我们的胃就相当于一个‘锅炉’,摄入的食物都需经过胃的蒸腾汽化才能被人体所用。若胃寒脾虚,胃部就难以运化,消化动力也随之减弱,容易将水分形成痰、湿气等淤积在体内。所以养好脾胃‘百病无’,不仅是秋季需要调理脾胃,一年四季都要保护好。”
脾胃喜暖恶寒,调养好脾胃要这么做
元代名医朱丹溪认为“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这是因为古代物资匮乏,相当多的人存在营养不足。
曹海军认为,现代人因为物质生活丰富,很多人都出现了营养过剩的现象。加上日常嗜食生冷寒凉的食物、不规律作息、滥用抗生素等,现代人体质恰好与古人相反,出现“阴常有余,阳常不足”。人体阳气不足时,脾胃对食物的运化作用就会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对人体健康很不利。
生活中我们常见一些人饭后腹胀、大便溏泄,这都是脾胃虚的表现。曹海军表示,脾胃是喜暖恶寒的器官,日常在护养脾胃时,除了要吃热食、少喝冷饮,还需做好以下几点:
·饮食不宜过饱
日常摄入食物时不宜过饱,尤其是晚餐,摄入过多的食物后会加重脾胃功能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人体长期新陈代谢异常,易引起脂肪肝、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血糖等疾病。
·注意日常保暖
老话常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当冻一下有助于冬季更好地耐受严寒。《黄帝内经》里讲“形寒饮冷则伤肺”,长期地露脚踝、肚子等极易受到寒邪侵入的地方,就会损伤肺部、脾胃。建议过了白露节气不露身体,过了寒露节气不露脚。
·运动不宜剧烈
中医认为“春生秋收”,秋天气候逐渐收敛,适合休养生息,不适宜做剧烈的运动。可以做一些有氧运动例如瑜伽、慢跑、散步等,促进肠胃蠕动提高消化能力,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多食白色食物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秋季与白色相关。所以适当增加白色食物,对养肺润燥、调理脾胃有所帮助。可食用山药、银耳、豆浆等“白色”食物,健康平安度过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