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疗资源“双循环”让患者不心急、不迷茫
发布时间:2022-11-30 07:07:20

点对点精准转诊 家庭医生跟诊查房

杭州日报讯 这两天,采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张腊,一直惦记着转诊住院的签约患者章大伯,好不容易在工作中挤出“空挡”,一大早便赶到市一医院口腔科病房。除了看望大伯,他还有个特殊任务——全程参与口腔科的交班、查房,了解详细的治疗方案。

“没想到,大伯在病房门口看到我时,竟然激动得哭了。”这一幕,让张腊既感动又心疼,连忙上前安抚。章大伯今年77岁,是他签约7年的老患者,中风后一直行动不便。前段时间,章大伯偶然发现脖子、口腔长了肿块,赶到家门口的采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到张腊。

“感觉病情不简单,但又吃不准要转诊到上级医院具体哪个科室,就把情况发给市一医院医联体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伟国。很快,医院组织多学科线上会诊,建议我把患者转诊到口腔科进一步检查。”

收到消息当天,张腊征得章大伯家属同意后,开好预约转诊单,通过双向转诊平台,将章大伯转入市一医院口腔科段青云主任医师门诊。救治“接力棒”无缝衔接,段青云马上安排口腔、肿瘤相关科室会诊,确诊章大伯患有恶性肿瘤,个性化治疗方案随之出炉。

这次点对点精准转诊的经历,得益于市一医院今年来重点实施的城市医疗资源“双循环”双向转诊便民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今年以来,我们也在思考‘城市医联体内急危重病人如何落实快速精准转诊?’‘转诊后,家庭医生如何参与进一步治疗?’‘如何让基层医生转得出又接得回患者?’等问题。”市一医院党委书记黄进宇说,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深入,百姓对基层的就医期望值更高了。

近年来,市一医院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通过小网格,把优质医疗卫生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自2013年起,市一医院就与杭州主城区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署合作协议,组成紧密合作型城市医联体,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目前,在社区就诊的患者多是老年人,他们不太熟悉医院的具体科室类别和信息化流程。利用城市医联体“双循环”精准转诊模式,常见病在‘家门口’就能看,背后还有市级医院专家团队的支持。如果需要进一步检查、治疗,可以直接转诊,减少来回奔波和重复开单检查,让复杂患者遇病不心急、就诊不迷茫。”黄进宇介绍,患者转诊过来后,社区医生还可主动跟随进入市一医院专家团队,参与“实战”跟诊、查房和学习,共同管理患者。“这是另一种‘师承’,确保基层医生转得出又接得回患者。”

对话“一把手”

市一医院党委书记黄进宇

问:“精准转诊”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答:我们立足“民本”,提升城市医联体单位的临床诊治能力,以往,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有效沟通,基层医生转诊后中断追踪,无法跟进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治疗工作,导致患者仍需反复就诊于上级医院,造成“上转容易下转难”的局面。现在,基层医生可直接与上级医院专家建立联系,甚至“绑定”在一起,让专家在社区也有了管理患者的“助手”,救治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今年,我们还面向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移动小讲堂”,基层医生自由“点单”,专家下沉开讲,加深医疗服务融合,提升基层诊治能力,实现医联体内医疗质量扁平化、垂直化、同质化管理。

问:市一医院如何以党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答:我们将继续擦亮“一室一厅”“一城一窗”“一心一意”特色党建品牌,发挥公立医院战斗力及辐射作用力,推动多院区、分院与医联体高质量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服务可及性,带动全市医疗质量向高水平迈进。我们将通过人才外引内育等,促进高峰学科、重点学科等建设;开展“青雁优才”“导师制”等培养形式,实现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及培养选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等,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柴悦颖 通讯员 张颖颖   编辑: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