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区发烧咳嗽的病人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各大医院的日均接诊量大幅增长,120急救任务也不断增多,全区医疗战线再次面临考验。
面对考验,全区一万多名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并奋战在一线,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而且因为人手紧张,带病上岗已经成为他们的常态。生命至上,为了守护大多数市民的健康,他们把医者仁心当成了自己的信仰。
区中医院医护团队:
在“风暴中心”守护生命
作为与疫情“战斗”的前沿阵地,各医院的发热门诊量近一周持续高位运行,日均接诊量较以往增长了十几倍,就诊峰值仍在不停刷新。
面对激增的患者,发热门诊的医护24小时奋战,及时做好对患者的引导、解释、就诊等工作。“99号、100号、101号……”发热门诊预检分诊传来沙哑的叫号声,区中医院发热门诊护士来金君与患者简短对接后,开始给患者量体温,确认患者体温后,随后进入诊室就诊。
“从穿上防护服,进入门诊,患者就一个接着一个,每天工作像打仗一样。”作为第一批进入发热门诊的医护,来金君已经连轴转好几天了,“前几天上班时明显感到了呼吸不畅,同事马上发现了异常,让我赶紧去休息,估计是‘中招’了,但是我知道,少一个人就意味着其他人的工作压力会大很多。”所以,在服药体温下降后,来金君第一时间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身为护士长,来金君每天穿梭于发热门诊各个诊室之间,忙着沟通协调、分流患者,有同事因身体不适倒下,她就主动替班顶上,病倒的同事也在恢复后第一时间申请返岗,他们就这样“前赴后继”,为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接力。
为尽量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在工作时间,来金君很少停下来,经常一忙就是半天,嗓子又干又疼,“我们不能倒下,因为我们身后还有那么多高热患者等待救助。现在人手少,在家休息心里也不安心,还是在现场指挥比较踏实。”
高危的地方要求严谨,也更需要有“温度”。由于每天接诊的病人很多,部分市民在等候区等待时难免会出现焦急情绪。“为什么还不能看医生?我都说了我阳了,我发烧了,我配个退烧药……”这样的对话来金君每天都会听到,面对前来就诊的患者,她和同事们只能耐心地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原因。“特殊时期更需要真诚相待,我们做的都是应该的,让患者看到疫情之下,我们依然为他们提供温暖。”
病毒或许会让人体温升高、声音沙哑、浑身无力,却不能让白衣战士忘记职责与使命。曾驰援新疆的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芦晓燕也坚守在病房,为一线托底。“这几天病人成倍增长,现在隔离病床都收满了。”望着排着长队的就诊队伍,芦晓燕将自己“钉”在了病房中,“辛苦的不止我一个,现在所有发热门诊里的医护都一样,尽管没有出去,但每天上班至少都得走2万到3万步,好在大家心态都很好,经常相互鼓励,共同渡过这一关。”
区一医院急诊室医护团队:
大家正在打一场硬仗
“喂,你好……”接通区一医院急诊科主管护师陆瑜燕的电话,沙哑的声音一听就是传说中的“宝娟嗓”,紧接着传来一连串的咳嗽声。问她是不是也感染了?她说高烧时休息了一天,退烧后就加入战斗的队伍中。
因为,大家正在打一场硬仗。尤其她所在的急诊科连着抢救室,是为生命托底的最后一道防线。
上周开始,区一医院的日间和夜间的门诊量和急诊量都成倍增长。面对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不少医护人员都因感染而病倒了,给急诊科的医护人手带来了极大压力。
“分身乏术”,陆瑜燕这样形容这段时间以来自己和同事们的工作状态。她和科室同事们只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咬牙坚守在救治第一线。“不只有我,大家都一样,很多同事都是边喊酸痛边坚持奔跑在急诊室和抢救室之间。”陆瑜燕所在的护理组9人,随着新冠阳性患者的涌入,护理小组成员全部感染了。
面对人员紧缺的现状,她们要时刻准备着顶上战友的空缺。“还有不少同事坚持轻症上班,有人吃完退烧药就来了,还有的同事上班上着就因为胸闷气喘晕过去了……”陆瑜燕说,最近病人来了一波又一波,重病人几乎都要经历吸氧、开通静脉、查血气、用药甚至气管插管,穿着防护服,一进去就是几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息,这种天气,衣服还常常湿透。
不仅如此,每天都要拖班或者加班,前两天她上的是前夜班,下班时间是凌晨一点,但因为前来就诊的重病人多,硬是到凌晨五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休息。“这种情况下,大家都难,可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有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更有担当,应当多付出一些。”陆瑜燕说道。
在医院,敬业的确不是一句空话。
采访快结束时,陆瑜燕还特意希望通过媒体提醒一下大家,最近送到抢救室的大多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备一个血氧仪,尤其家有老人的家人,可以通过自测血氧仪的氧含量,如果含氧量低于93%,就要及时送医就诊。
120急救团队:
受理电话数、呼救量同比翻倍
“您好,我们在路上了,请在家里耐心等待,很快就到!”寒冷冬日,萧山街上时不时传来急促的120警笛声。“120”,虽然只是简单的三个数字,却是守护百姓生命安全的生命热线。在其背后还有一支强大的院前急救队伍,目前萧山一共有43辆120急救车,200多名急救人员,他们承担着全区百姓的急救任务,区一医院急救站的急救医生雷权震就是其中一员。
12月26日,雷医生刚刚值完24小时班在家休息,在接通电话的那一刻,电话里传来了沙哑的声音。一天时间,雷医生和同事们累计出任务14趟,而且多数任务是在晚上进行,平均每个小时就要出一次任务。为了能早一秒到达现场,雷医生和同事们值班休息的地方和急救车车库是挨在一起的,就连晚上休息他都是穿着工作服,这样一有任务掀开被子就能出发……久而久之,穿着衣服休息成了工作中的一种习惯。
随着疫情升温,120急救车派单量也越来越多。在雷医生出任务过程中,接诊的80%患者是老年人,而且很多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高烧且伴有基础疾病,有的甚至出现呕吐、摔伤、体力不支晕厥的症状。
120急救人需要有过人的应急处理能力,还要有过硬的体力。雷医生说:“很多老年患者住在老城区,没有电梯,要把患者抬下楼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好在很多家属都会帮忙一起抬。现在,几乎每个医院的床位都是满负荷,不管是急诊还是发热门诊,排队的人很多,我们把患者送到医院后也不能直接走,要看到他们妥善安置了,我们才会赶回急救站对车辆进行消杀,接着赶往下一个急救现场。”
雷医生说:“在我们急救站有三辆急救车,每辆急救车上都配置急救医生、急救护士、120司机,大家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同事中有一半人已经感染。我也还‘阳’着,没事,做好防护继续出任务……眼下,我们还不能歇。”
据统计,近一个星期以来,萧山120的受理电话数11501次,呼救量7948次,出车数2050次,跟去年同期相比,受理电话数和呼救量、出车数都翻倍。
每次出车任务都是一道救命的“指令”,唯快不破,近期雷权震和同事们2分钟出车率达95.59%。也许,没人记得他们的名字和长相,但百姓心里记住的是他们为营救生命拼命奔跑的样子。对于他们而言,能踩着点吃上一口热饭,那就已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