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疫情下的浙江医院急诊科:90%急诊患者为老人 危重症比例大幅增加
发布时间:2023-01-05 07:28:43

医生每天在抢救室里走10公里 护士3周暴瘦10斤

每日商报讯 “最近急诊量持续高位运行,三墩、灵隐两院区日均就诊量从两三百人次增加至八九百人次,超过历史最高值600人次的30%,且还在不断刷新。其中,危、急、重病人比例也有所增加,送抢救室日均超70余人次,比以往骤增300%。”浙江医院急诊科主任戴海文如此表示。

连日来,新冠病毒感染人数持续上涨,防控工作从“防”转向“治”,医院急诊室成为“保健康、防重症”的第一道防线,急诊科的医护持续高强度的运转。尤其是在抢救室内,时间单位都是按秒计算,医护人员不仅是在和生命打交道,更是在死神手上抢人。

平均每隔15分钟来一辆救护车 最忙时一天插管10人,心肺复苏5人

三墩院区急诊抢救室通道里,一共摆了20张病床,氧气罐、监护仪、移动工作站、输液支架等设备被挤进床与床的缝隙间。抢救室大厅内,患者在此被转移至病床,之后由医务人员推着,在一条还有余地的过道处安置好。之后,连接监护仪、氧气,医生与120医生交接病情、下医嘱,护士为老人脱掉鞋袜、盖好被子,治疗迅速开始。

“现在患者数量多、病情重,我们最多一天两院区接将近60辆救护车,平均每隔15分钟来一辆,救护车送来的都是急危重症患者。所有的呼吸机,所有的氧气筒都在用,40升的氧气筒,护士一天要换3到4桶氧气才能满足。”戴海文介绍,自急诊患者激增起,浙江医院两院区急诊科床位从原来的22张增至34张。即便如此,只要还有地方,医务人员就尽力见缝插针开辟新床。从下午5点接班到凌晨1点,急诊抢救室已新收了11个病人。

戴海文既负责现场调度、分流,又要在缺人手时顶上去,忙得团团转,每天连续工作12个小时以上,最忙的时候,急诊科一天完成10例气管插管、5例心肺复苏。这样的工作状态,他已经持续了半个月。

90%急诊患者为65岁以上老人

其中约15%至20%出现白肺

老人是新冠的高危人群,无论在急诊抢救室的哪个角落,都能听见监护设备滴滴答答响个不停,提示患者心率、血氧或血压异常。一部分老人沉睡或沉默,另一部分从嗓子里发出无法遏制的嘶鸣音或咳嗽。

“急诊量每天在涨,90%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很多为重症患者,发热、胸闷、咳嗽,都有基础疾病,有些老人营养不良或长期卧床,来急诊时基本是低氧状态。”戴海文表示。

一手扯开氧气面罩,一手将纸巾捂在嘴角,1分钟内,89岁的患者陈大爷(化名)在病床上咳了20多下。他在一周前入院,新冠抗原阳性,肺炎,血氧80%多,由于咳嗽不断,白天医嘱中增加了止咳药物。考虑到他年事已高,输液会加重心脏负担,用药需尽量克制,医务人员决定只通过调整卧姿来改善血氧和咳嗽。

90岁的余婆婆(化名)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送来急诊时已神志不清,氧饱和度只有60%,血压也偏低。医护人员立即给予气管插管,经CT检查显示“白肺”,目前依旧没有度过危机。

“类似这样的患者数量每天都会增加,特别是原本身体状况就不太好的老人,感染新冠后的症状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和危重。目前急诊90%的患者都为65岁以上的老人,其中约15%-20%出现白肺。”戴海文介绍。

因为新冠,从温州赶来的肠癌患者和从金华赶来脑癌患者都错过了本该进行化疗的时间,等在灵隐院区急诊室过道的椅子上:“坐着辛苦,可以有张床躺一下吗?”

浙江医院急诊室孙仞医师只能无奈地跟家属说:“你们先克服下,刚来了个老爷子,你们别看他还能自己走路、说话,反应也特别快,但他是典型的病毒肺,血氧也只有80%,一旦发作起来进展特别快,很容易连抢救都来不及。老爷子的女儿说爸爸在家晚上咳嗽特别厉害,四五天了,还咳出了血痰,所以才来了急诊。”

工作量是平时的5倍,每天在抢救室里要走10公里

甚至有护士3周内暴瘦了10斤

而随着感染患者增加,医务人员纷纷“阳”了,在非战斗性减员最严重的时候,诊疗工作却没有可削减的内容,能削减的只有休息时间——不吃、不喝、不上厕所。

浙江医院急诊科肖宇、吴文天医师作为仅剩的第一批次未阳梯队,连续三天上班近40小时,夜班通宵,没吃没喝,抢救病人100余名,接诊门诊病人600余名,几乎是平时5倍的工作量。张峰海副主任医师带病上岗,直至确诊新冠肺炎被科室强制劝休。

“护士长,我烧刚退了,这个前半夜我自己上”“主任,我下午就可以返岗”……类似的话不断地在急诊科重复,对于高强度的工作他们毫无怨言。急诊科护士长张珠凤是两周前感染的,休息了3天,退烧后就开始上班,在急诊抢救室如此小的区域内,她和其他医生一样,每天差不多要走10公里。同事发现,她最近3周瘦了将近10斤。

孙仞手上的纸条,记着“1,2,1,1……”的字样,无论走到急诊室的哪个角落他都带着。最近医院对病房进行统一调配,他一边处理120送来的紧急患者,一边不断有患者家属要求开检查单等等,同时还留意着电话里收到的病房床位变化并记录在纸条上,第一时间把急等在急诊室留观病床的患者挪到病房去。

戴海文说:“大批医护人员发烧倒下,倒下的人只要身体好了,就主动要求排班,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上班的人一直在超负荷工作,都想和大家一起分担,所以能上班的都来了,其他科室的医生护士也主动支援急诊科。”

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在自觉加班加点工作,以个人的微光诠释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铮铮誓言,用实际行动让每一位患者切实感受到浙江医院的“速度”和“温暖”。

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全院动态调配,力保接诊能力

为守好“保健康、防重症”防线,统筹做好患者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等工作,浙江医院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陈军和院长毛威牵头的新冠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医院各项疫情防控工作。建立医院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每天召开新冠工作例会,各职能部门统筹全院人力,审时度势动态调整患者救治诊疗的政策,在保障日常诊疗基础上,整合资源,统筹调配,优化流程。

随着急诊接诊量显著上升,医院进一步完善急诊抢救室患者分流管理流程,在急诊科日常分流的基础上,一天四次由职能部门进行分流,对急诊室留观患者做到日清。发热门诊日均患者量最高接近1600人次,医院立即对院内新冠救治医务人员梯队建设及发热门诊诊室改建。组织全院新冠诊疗培训,加强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诊疗规范,同时根据发热门诊患者数量,动态调整发热门诊开诊诊室,扩充至原来的6倍,24小时不停歇,全力保障发热门诊接诊能力。

所有医护人员统一调配,压缩除呼吸内科、感染疾病科等科室的门诊医生,调配更多医生参与全院新冠患者门诊、急诊、重症诊疗。根据健康状况监测,设立3个后备梯队,做好急诊、发热门诊、ICU、呼吸内科等人员保障,目前已累计协调和派出医生200余人次。

防重症降死亡,规范流程 确保新冠患者“对症治疗”

为了更好地做好新冠临床救治,浙江医院两院区压缩了5个病区,以应对医护减员情况。同时制定细致的阳性患者收治流程,全院所有床位均对阳性患者开放,重症或高风险阳性患者由呼吸内科和感染疾病科收治,基础疾病伴阳性患者由专科收治,轻症新冠肺炎全院相关内科科室均可收治。由呼吸内科和感染疾病科成立新冠肺炎院内巡视小组,对非定点科室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诊疗方案进行指导。

为保证危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浙江医院第一时间成立新冠重症救治组、会诊组、巡视筛查组,进行全院新冠阳性患者巡诊与讨论,筛查高危患者和重症风险患者;充分调配资源,在最短时间内应急调配两院区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等生命支持类设备,为重症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高质量服务;ICU从两院区54张床位扩充至165张,两院区ICU均扩改建至3个病区,共收治新冠重症患者已超过140名。

同时加强新冠重症救治能力的培训,挂靠浙江医院的浙江省ICU质控中心,在5天时间内对近3万名非ICU专业人员开展理论知识培训,并且对院内医护开展统一的重症专业技能培训,扩充重症团队的“补充力量”。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陈敏娜 通讯员 张伟娟 王婷 郭俊 吴玲珑   编辑: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