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近八成是80岁以上的重症患者 做一次俯卧位通气甚至要出动8名医护人员 浙江医院ICU全力化解重症高峰
发布时间:2023-01-15 07:10:00

每日商报讯 当医院的急诊、发热门诊慢慢从超负荷的紧张诊治状态中出来,浙江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ICU)依然处于高位运行状态:截至目前,ICU两院区共收治新冠患者千余人次,其中80岁以上的重症患者接近八成,年龄最大102岁。

“灵隐院区收的第一例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是在去年12月22日,之后每天四五例地增加,最多的一天收治了7例。”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ICU(一)主任龚仕金主任医师说,目前灵隐和三墩两院区的ICU还有150多位患者住着。

与病毒赛跑,和死神抢人。浙江医院所有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放弃了节假日,守在抢救新冠重症、危重症患者的重要阵地,全力化解重症高峰。

每天在病区走路上万步 班上着上着人就开始发热了

插管、上呼吸机、密切留意生命指标、吸痰、输液、动脉血气分析采集、及时为病人翻身俯卧位通气……ICU患者没有家属照顾,医护人员往往需要医疗照护和生活护理一把抓。

过去的大半个月来,每天十几个小时“脚不沾地”是ICU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态。

浙江医院ICU(一)护士叶蕾说,每天轻轻松松上两万步,下班时感觉脚已经不是自己的了。每个护理班次交接班都需要比以前更久,每个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接下来可能要用上哪些设备,需要什么样的护理,等等。“5点下班,但最终交接完工作,走出病区往往已经是晚上七八点了。”

患者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医护人员自己也是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少医护人员班上着上着,人就开始发热了。但他们没有叫苦叫累,用点退烧药,便转身回到了工作岗位。

重症医学科医生汪燕已经不记得自己连续上了多少天班,也在被问到“累不累”时,情绪忽然有了波动。“所有人都不容易,都很辛苦。”她抹着眼泪道。

“到目前为止,除了我,我们所有的医护人员都经历了新冠病毒感染。每天都有不同的抢救任务,但即使这么艰难的时刻,也没有人说吃不消要求请假,都是吃点退烧药甚至激素药物,就继续上班。”龚仕金对这支重症医学科团队很心疼,也感到满满的骄傲。

对老年人来说

合并并发症比“白肺”更危险

龚仕金说,由于老年人往往免疫力低,基础疾病众多,一旦感染新冠后,很容易就进展至重症,且病情变化非常快。

“之前社会对于‘白肺’讨论比较多,很多人对它也比较担心害怕。其实对于高龄患者来说,感染新冠后的合并并发症,比‘白肺’的杀伤力大得多得多。”他解释,新冠感染后,不仅仅是肺部遭遇病毒袭击,心脏和肾脏都会有损伤。一旦某个基础疾病恶化,之后很可能迅速“连锁反应”,累及多个脏器,最终病情凶险。同时,患者本就服用各类基础病药物,救治时还需要避免药物之间不良反应。

因此,防止并发症是ICU救治重症患者工作的重中之重。浙江医院ICU对每一位高龄重症患者都万分谨慎,并安排专人看护。

关口前移,才能有效地“防重症,降死亡”,龚仕金认为,对于重症患者,第一要尽快用上抗病毒药物;第二要尽早识别高危病情患者,并开展对症治疗;第三,实现“应趴尽趴”。

为此,医院还专门成立了重症专家巡视组,由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感染科、药剂科以及医务科组成,每天巡查全院各个病区,筛查高危患者和重症风险患者,提前预防、分级评估,并针对新冠重症和死亡病例进行MDT讨论。

“目前几乎每天都有两例患者转出,预计这周末开始,目前这样的高位运营状态会得到缓解,慢慢回落。”龚仕金乐观表示,相信胜利的曙光就在不远了。

床位从53张扩至170张 收治的病人平均年龄达88.9岁

随着疫情防控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浙江医院构建全院一盘棋的理念,迅速优化资源配置,快速扩容重症床位,重症监护病床由原有的53张扩增至170张。同时,内科、外科、麻醉科、护理科等学科纷纷支援,强大的后备力量,确保满足重症患者的临床诊疗需要。

灵隐院区的重症监护病区原本核定床位是25张,调整后目前共设置了三个ICU病区,床位也扩到69张。

“根据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及治疗情况,实行分级分层管理。”龚仕金介绍,目前灵隐院区重症监护病区分A区、B区和C区,收治的患者基本都是病情棘手的重症患者,年龄跨度从47岁到102岁,大部分是高龄老人。“去年最后一天,我算了下灵隐ICU患者的平均年龄,88.9岁。”

A区设有21张床位,收治的是病情相对较重的高龄重症患者,大部分处于气管插管状态;B区设有25张床位,集中了全院病情最危重的患者,往往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情况,有的甚至已用上了ECMO维持生命。C区设有23张床位,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相对较重,一旦出现重症趋势,便立即转至前两个病区。

三墩院区重症监护病区也同样进行了扩容,病区增至4个,床位扩充至101张。从2022年12月19号至今,已收治230多名新冠危重症患者,基本以老年人居多,平均年龄在80岁左右,也不乏9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

8名医护齐上阵 为220斤的重症患者“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作为肺保护性策略的一种手段,在ICU内被广泛应用。通俗点说,就是趴着。

住在ICU的患者往往自身毫无意识,身上布满监测以及治疗用的管路,任何一根管子的脱落都有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他们的俯卧位通气完全不能依靠自己完成,需要医护人员的帮助。一般情况下,一位呼吸师、一位ICU医师,一位康复科医师,一位床边护士,以及一到两个辅助人员帮助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

但在那段时间,医护人员纷纷感染,发热、全身酸痛、使不上劲,为ICU患者做俯卧位通气,成了极耗体力的事情。

2022年12月24日这天,66岁的患者老杨(化名)在新冠病毒感染六天后,因呼吸困难被送到了浙江医院灵隐院区急诊。入院时他的氧饱和度已经低至75%-76%,急需气管插管,医院急诊科紧急处理后,就将其转入ICU病房。

以前一名ICU患者需要2名医护人员陪同,但老杨做CT检查,陪同的有6人,只因其体重重达220斤!甚至在为他做俯卧位通气时,8个医护人员齐上阵,才能顺利完成一次操作。

为了实现“应趴尽趴”,浙江医院加强了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俯卧位通气相关培训,并与康复医学科、病理科、行政部门支援人员组成的“俯卧位通气”全院巡诊治疗组,开展以俯卧位通气治疗为主的综合肺康复治疗,每天规范治疗执行患者180人-220人次,累计已完成“俯卧位通气”患者2000余人次。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陈敏娜 通讯员 郭俊   编辑: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