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你好,我是抗瘤君。有什么肿瘤防治方面的问题要问我吗?”日前,在2023“浙里防癌 肿有医靠”浙江省第二届肿瘤防治科普大会上,参会人员体验了一把“抗瘤君”的“机”智服务。而引入了人工智能的中国肿瘤防治科普数字馆实现迭代升级,一亮相就受到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抗瘤君”时刻在你身边 人工智能让医学科普提速增效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中国肿瘤防治科普数字馆,“抗瘤君”已在首页等候并问好,点击即可进入人机对话模式。记者输入“体检查出肺结节,会变肺癌吗”,“抗瘤君”“思索”片刻后,立即给出答案。这个名为“抗瘤君AI”的应用,是中国肿瘤防治科普数字馆2.0版的亮点之一。
去年,由中国抗癌协会指导,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省癌症基金会主建,杭州日报承建的全国首个肿瘤防治科普数字馆横空出世。数字馆1.0版打造了一个全时段在线、全癌种覆盖、全人群参与、全生命周期关怀的肿瘤防治科普数字平台。中国抗癌协会相关负责人高度评价,认为它“是全国层面的创新,具有标杆意义!”浙江省科协等相关部门也给予肯定:“浙江是中国数字化建设、数字化改革先行省,科普数字馆的建设是数字化应用的一次积极探索。”纳入了数字馆的“浙里防癌”应用,被评为2022年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
数字馆建设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抗瘤君”是从400多件候选作品中选出来的全国首个肿瘤防治动漫形象,在各大肿瘤防治科普活动中,这一动漫形象深入人心。但要成为真正的“肿瘤防治科普达人”,“抗瘤君AI”要不断学习,建设团队运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学习技术,融合国内多个通用大模型,就像在数字馆内装了一个不断自我学习升级的大脑,持续深入、系统学习海量的肿瘤防治科普知识。截至目前,训练语料库达500万字符以上,已完成200万个常见问题对答,每小时可满足5000人次提问,能让使用者随时随地获取权威、准确的科普知识。
从“灌输”转向“需求感知” 数字化时代医学科普实现以人为本
什么样的肿瘤防治科普知识是民众最需要的?如何因人而异,打通多元科普信息渠道?这是浙江在全力打造肿瘤防治科普省域范例征程中,各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媒体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中国肿瘤防治科普数字馆2.0版给出了一种新的“解法”。
“传统科普方式大多是灌输式,受众主要是被动接受理念和信息,主动性较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众的科普需求从‘你能给什么’转变为‘我想要什么’。所以我们在打造数字馆2.0版时,以用户需求感知为主匹配了新的科普信息获取方式。”数字馆建设方负责人介绍。
打个比方,如果数字馆1.0版是“畅游模式”,2.0版就是“定向模式”。科普数字馆1.0版,以肿瘤防治总体情况和十大高发癌种为核心知识,访问者可在馆内无障碍地畅游学习。记者尝试了一下,手机登录科普数字馆,点击人体造型上的某个器官,即可进入该“器官馆”遨游,收听语音讲解,浏览肿瘤防治措施、筛查人群等信息,还可以通过“防治小剧场”观看各类科普视频。
数字馆2.0版从“我想要什么”出发,开启了“定向模式”。在首页点击“抗瘤君”图标,一键进入人机对话页面,参观者可以点对点向“抗瘤君AI”提问,获取各类权威的防治知识。10月份该平台上线以来,后台统计数据显示,“抗瘤君”收到的提问基本匹配浙江省肿瘤发病整体情况,“甲状腺癌、肺结节、乳腺结节、肠镜、前列腺筛查等关键词提问频次较高。接下来,我们会不断梳理后台提问关键词,让‘抗瘤君’更有针对性地深度学习,让科普方向更贴近民众。”该负责人说。
另外,数字馆2.0版还更新了大型融媒体访谈栏目“大咖来了”、关于肿瘤防治的“百大谣言”、动画“浙里话健康”、条漫(多格长条形漫画)“抗瘤君画癌”等专题内容。该负责人表示:“数字化时代,我们创新肿瘤防治的科普方法,以数智赋能多维度做好科普工作,让更多肿瘤防治科普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