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浙大一院完成省内首例 全球最小人工心脏微创植入术
发布时间:2024-01-24 07:22:48

重量仅为90克,只需在身上开两个小口子

每日商报讯 在身上开一个7厘米和一个4厘米的口子,就把一颗重量仅为90克的人工心脏植入体内,代替正常心脏运转……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通过微创技术为金华62岁的汪女士(化名)植入了这款目前全球最轻、最小的人工心脏。这也是浙江省内首例全球最小人工心脏微创植入术。

胸闷气急,查出这种心脏病

大约10年前,汪女士因身体不适在当地医院检查确诊扩张型心肌病,这是一种以心脏的左心室或右心室,或双心室扩大和心脏收缩功能障碍等为特征的疾病。通俗讲就是心脏像被吹大的气球一样,“弹性”减弱,“泵血”能力变差,患者不仅会出现胸闷气急症状,久而久之还会出现心力衰竭。

然而,对扩张型心肌病目前并没有较好的治疗手段,只能通过药物控制。汪女士自确诊后一直坚持服药和定期复查,大约3年前,她感觉胸闷、乏力情况有所加重,便来到浙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李伟栋主任医师处就诊。

“评估后她已经出现了慢性心衰,如果药物控制不佳的话,只能通过心脏移植延续生命。”李伟栋主任医师表示,但当时患者和家属都对手术有所顾虑,便没有进一步治疗。直到去年年底,汪女士的病情加重,在当地医院保守治疗后为进一步就医,转入浙大一院。

入院完善检查后发现她左室收缩功能不全、左室弥漫性运动减弱,左心室的射血分数EF值最低只有20%,不到正常值的一半。经评估已经属于终末期心脏病,保守治疗已经收效甚微,外科手术成了唯一出路。

病情突然恶化急需手术,她的心脏靠电运转

然而就在治疗过程中,意外发生了。

1月4日中午,汪女士前一秒还在跟家属聊天,后一秒人就突然没了意识。病房医护人员紧急评估后,发现她发生了无脉室速——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在陈霞护士长、徐鸿飞副主任医师的组织下,经过心外按压、除颤等一系列抢救后,汪女士从“鬼门关”被拉回,并转入监护室进行密切监护。

“考虑到她随时可能再次发生严重心率失常,引发猝死等情况,必须尽快手术。”浙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马量主任医师解释,合适的心脏供体爱心捐献本就很少,短时间内也很难排队等到,所以为了和时间赛跑,建议进行人工心脏植入术。

人工心脏全称叫“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由人工泵、控制器和充电电池组成,是在保留自身心脏的情况下,外接一个人工心脏泵来辅助或代替真实心脏的泵血功能。浙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自2022年底开展该技术以来,已完成十余例,临床经验丰富。

“不同以往的是,这次我们使用的是重量约90克的新一代人工心脏,并通过微创技术植入。”李伟栋主任医师介绍,以前,人工泵的植入需要开胸,切口大、恢复时间慢,而现在只需在左胸外侧和右侧胸骨处分别通过一个7厘米和一个4厘米的切口便能植入,创伤小、恢复更快。

人工心脏的运转关键就是靠电,汪女士使用的人工心脏不仅电池重量轻,电池续航时间也更长,两块大电池可持续使用33小时,大大缩短充电次数,提高了患者术后长期生活的便利性。

1月10日,马量主任医师和李伟栋主任医师团队成功为汪女士进行了手术,她也成为浙江省首位微创植入全球最小人工心脏的受益者。术后,在重症监护室的精心照护下,汪女士康复顺利,已转至普通病房,不日便可出院。

这类患者可用人工心脏救命

对心衰终末期患者来说,左心室的“泵出”功能受损无法逆转,人工心脏正是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我国有2000万左右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心脏捐献远远不能解决这些患者的需求,而人工心脏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或者过渡到心脏移植阶段,甚至作为永久性治疗,是延续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生命和改善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与有效手段。一部分患者可以背着它一直生活,当然也有部分患者因为心功能的再度恶化或其他原因,仍需要接受心脏移植治疗。

人工心脏的植入需要经过专科医生详细评估,一般来说适合已经做过心脏移植的终末期心衰病人,且没有合适的供体;体重偏重的病人(供体和受体体重相差不能超过15%,这部分病人很难等到合适的供心)以及具有免疫类疾病的心衰病人(不能正常使用免疫抑制剂的)。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见习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王蕊 胡枭峰 陈新   编辑: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