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龄不是禁忌 这家医院专家为其闯关换“新门”
发布时间:2024-03-23 07:30:00

曹大伯今年71周岁,被诊断出“心脏扩大,左心室功能不全”已有近十年。最近,他活动气急情况越发严重,在浙大二院心脑血管病院区(博奥院区)检查时,被发现患有心脏瓣膜病。

对于年纪大的人来说,心脏瓣膜病最好是做心脏介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专家团队分析认为,患者左心扩大已有常人的1.5倍,介入手术适合的主动脉瓣膜最大尺寸已不能匹配。

“就像一扇门坏了,新装的门太小,而门框太大,门关不严实,血流就容易往回‘倒’。”浙大二院心内科主任刘先宝主任医师表示,能救曹大伯的方案只有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开胸手术。然而,以曹大伯目前的身体状况,很难承受心脏停跳的开胸手术,一家人陷入到了纠结中。

心脏的门关不上

惧怕开胸手术风险

摆在曹大伯面前的仅两条路,一是回家吃药,但心脏何时衰竭未可知,一旦发作基本没有抢救的机会;二是接受心脏外科手术,但曹大伯的心功能不到常人一半,术中心脏需要停跳,换瓣后复跳不了的风险极大。

“选择手术,老爷子要过三大难关——心脏能否成功复跳、能否撤除体外循环机器、心脏衰弱时其他脏器会否出现致命性并发症。”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陶开宇副主任从详细的病情到手术的过程、可能遇到的风险做了一一解释。

左心室的EF值,即左心室射血分数,反映的是心脏泵血功能,正常人EF值是50%以上,但曹大伯的EF值是27.4%,再根据负荷超声心动图的评估来看,通过强心药物治疗,EF值可以达到37%,就是说心脏有大概10%的潜力,加上其他脏器没有大问题,“我认为还是有手术机会的。”面对家里人极为关心的心脏“复跳”概率,陶开宇中肯地说。

最终,曹大伯和家人决定相信浙大二院,相信医生,接受开胸手术。焦心的、漫长的等待过后,换来的是医生一句“手术成功”!家里人喜极而泣。

两天后,曹大伯离开ICU转回普通病房,五天后顺利出院。如此“神速”,让曹大伯和家里人深感意外和幸运。

瓣膜病到一定程度

需要外科手术干预

心脏就像一幢左右两间、上下两层的小楼,左右的房间不相通,上下两层之间左右各有一扇门相连,一楼的房间还各有一扇对外的大门。心脏通过舒张和收缩,实现血液在各个房间有序的流动,其中的“门”就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这栋楼的四扇门,就是我们医学所说的瓣膜。”浙大二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孔敏坚副主任医师介绍,瓣膜病就是心脏这幢小楼里的四扇门其中一扇或者几扇出了问题,门关不上,或者,门打不开,人体的血液循环就出了乱子。

“后面的血液往前走,前面的血液却掉头往后走,或者,前面的血液被卡住了,门也出不去。长此以往,心脏负担很重,从而出现胸闷、乏力的症状。心脏瓣膜病就此产生。”孔敏坚表示,心脏瓣膜病会逐渐严重。“就像小楼的门出了问题,刚开始只是关不严实,留条缝,或者不能完全打开,随着瓣膜病的进展,门缝越来越大,或者门越来越打不开,一直到一定程度,严重影响到血流流动的时候,就需要干预和治疗。”

一般来说,瓣膜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心脏彩超来发现和诊断。轻微病变门诊随访严密观察;严重的瓣膜病变可通过介入瓣膜置换或外科手术治疗。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情,根据情况制定并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据悉,浙大二院王建安教授带领的心脏瓣膜团队进行介入换瓣,创伤小,恢复快;心脏大血管外科以胸腔镜微创瓣膜置换或修复手术为主,切口隐蔽,创伤小,可行保留自身瓣膜的瓣膜修复手术或者置换各种类型瓣膜。

对于需要“开膛破肚”的心脏外科手术,很多人都很害怕,其实,心脏瓣膜手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手术切口的大小和位置也在不断地改进,绝大多数瓣膜病可以通过右胸切口、胸腔镜辅助下进行手术,切口只有五六厘米长,位置更隐蔽,创伤也更小。即便是前胸正中切口,安全性也有了长足进步,无需过度恐慌。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冯双 通讯员 方序 鲁青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