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精准杀灭癌细胞 光动力创新疗法让他重获新生
发布时间:2024-04-17 06:57:48

14岁时患脑胶质瘤,20多年后仍状态良好

每日商报讯 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脑胶质瘤,向来是神经外科治疗中最棘手的肿瘤之一,常年有着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的特点。其中,恶性胶质瘤(WHO4级)复发率更接近100%,平均生存期仅为14.6个月。

“很多患者发现后辗转治疗没多久就去世了。”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胡韶山教授介绍,因为脑部结构复杂,功能重要,脑胶质瘤呈侵袭性生长并形成独特的肿瘤微环境,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全切除,同时,后续治疗还会出现化疗耐药和放疗抵抗,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收效甚微,想要杀灭它,则要借助创新疗法。

20多年后,参与试验的患者仍状态良好

脑部是人体最为复杂的器官之一,由大量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而胶质瘤的部位和正常组织没有明显边界,多呈浸润式生长,经常会侵袭骨膜骨质,其形态也不规则。如果想要把病灶全部切除,难免会损伤到一些正常脑组织,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比如肢体麻木、疼痛、运动不灵、语言不利等。但若切不干净,术区易渗血,肿瘤也极易复发。

如何提高脑胶质瘤的手术成功率、降低复发率,提升五年生存率呢?经长期临床实践和刻苦钻研,自1999年开始,胡韶山教授开始尝试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脑胶质瘤。

“这一技术利用了光敏剂在肿瘤组织内会选择性潴留的特点,当光敏剂在肿瘤组织内蓄积到一定程度,再利用特定波长的光去激发光化学反应(光敏剂‘爆炸’),将有效杀伤肿瘤组织。”胡韶山教授介绍,得益于术中精准靶向光动力技术综合治疗,他所诊治的脑胶质瘤患者当中,已有多例五年以上无瘤生存的病例,这给无路可走的恶性脑胶质瘤患者带来了更多生的希望。其中,还有部分患者待病情稳定后摆脱了长期服用化疗药的苦海,开始了正常生活。

二十几年前,当时14岁的小王(化名)因走路不稳、四肢乏力、偶尔伴有呕吐被查出患有恶性脑胶质瘤,当时,病情进展很快,且已经压迫脑干。家人带他走遍各大医院,因为情况复杂,病灶靠近脑干,接诊的专家都表示预后很差。家人带他找到胡韶山教授时,光动力疗法尚在实验阶段。抱着一线希望,患者决定试一试这种新技术。

随后,胡韶山顺利为其做了手术,并联合光动力精准切除了肿瘤。术后,小王状态良好,语言及肢体运动功能未受影响,无光敏剂过敏等不良反应。20多年过去了,小王状态依旧良好。

小王的案例也激励了胡韶山不断改进光动力疗法,并逐渐形成了日渐完善的诊疗理念和创新技术,让更多的患者因此获益。

“去干、拔根、改土”

精准靶向治疗兼顾免疫重塑

胡韶山介绍,人脑非常精细且脆弱,在如此密闭的空间里,实施手术要十分谨慎,要警惕颅内高压、脑水肿、溶瘤综合征等;要精准“炸掉”肿瘤细胞,更需要在术前做足功课,通过人工智能定位技术、可视化荧光定位技术,精准评估、精准定位、精准靶向、精准切除。

在胡韶山眼中,脑胶质瘤好比一棵根深蒂固的大树,要彻底消灭这棵大树,需要“去干、拔根、改土”。去干,就是降低肿瘤数量级;拔根,就是消灭残存肿瘤;改土,则是局部免疫重塑。

由于肿瘤组织生长区域和正常脑组织混杂不清,为了能够明确光动力靶向区域,胡韶山教授将瘤周分为二部分:脑胶质瘤与脑组织密切联系的区域称为生发界面,而瘤周其他区域和脑瘤快速膨胀生长有关,因此,被称为膨胀界面。“我们在肿瘤的生发界面重点进攻,最大程度抑制肿瘤病灶,在膨胀界面全面撒网,对肿瘤可能迁移和侵袭途径进行围追堵截,不给肿瘤发生发展可乘之机。”他解释,光动力疗法之所以未来可期,还在于它能一边切除肿瘤,一边改变肿瘤发生的微环境,通过创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激活相关免疫细胞,调节免疫反应,通过复杂的机制,最终形成光动力瘢痕来防止和降低恶性肿瘤的复发,在实现精准细胞水平靶向治疗的同时,兼顾免疫重塑。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冯双 通讯员 杨陶玉   编辑: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