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是一种保护性信号也是一种病,千万不要强忍
每日商报讯 今年的10月21日是第20个“世界镇痛日”。在国际医学界,“疼痛”被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是一种保护性信号,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急性疼痛是症状,慢性疼痛是疾病。
近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就接诊了两位饱受疼痛折磨的患者。她们都患上了被称为“天下第一痛”的三叉神经痛。
73岁的罗奶奶(化名)在两年前就莫名感觉到右侧太阳穴抽搐般的疼痛。一开始忍一忍就过去了,渐渐地疼痛非但没好转,反而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右脸,发作频率也增加,甚至刷牙洗脸都会“歘”地一下诱发疼痛。
罗奶奶先是在当地医院做了中医针灸治疗,起初效果不错,但前前后后做了20多次针灸后,逐渐不起效了。家人看着她被疼痛折磨得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四处求医,慕名来到了浙大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
神经外科王坤副主任医师仔细询问了她发病的过程,开具了三叉神经的磁共振检查。从罗奶奶的磁共振报告上可以看到,有一根血管紧紧压迫住了三叉神经。王医生耐心地跟罗奶奶解释了三叉神经痛这种疾病,并且告诉她可以先尝试口服卡马西平这种药物来控制疼痛。
罗奶奶回家吃了一个月的药物后,又来到门诊,愁眉苦脸地说:“脸痛是好多了,但是身上痒得很,还起了好多疹子。”考虑到罗奶奶对药物出现了过敏,既想缓解疼痛,又不要药物副作用,那就得考虑手术治疗了。
听说要做手术,罗奶奶和家人有所顾虑。王坤解释,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虽然是开颅手术,但它是把压迫在一起的血管和神经隔离开,从根源上解决疼痛的问题。如果心理上确实接受不了开颅手术或者是身体本身耐受不了开颅手术,也可以考虑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该手术是通过短时间地压迫三叉神经节,使得三叉神经感觉根的功能丧失,从而阻止痛觉的传导,但同时也会带来脸部的麻木感。
和家人商量后,罗奶奶决定做开颅的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术后次日,罗奶奶脸不痛了,身上也不痒了,连连为王坤医师团队点赞。
无独有偶,罗奶奶住院准备做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同一天,来自绍兴越城55岁的于阿姨(化名)也来到神经外科陆鹏副主任医师的门诊。
于阿姨在4年前就有左侧三叉神经痛,但那时因突发脑出血,在当地医院做了急诊开颅手术。接下来的康复过程中又出现了脑积水,做了脑积水的分流手术。逐渐康复后,三叉神经痛反复袭来,吃药也不见效。陆鹏仔细评估了于阿姨的病情,考虑到她的治疗意愿,建议做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术后,除了左脸稍有麻木,于阿姨没有任何疼痛的感觉。
据了解,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的剧痛。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基本首选药物治疗。但是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无法缓解神经痛时,应当尽早就医,根据对病情的评估,考虑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或者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浙大邵逸夫医院神经外科王义荣主任医师指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三叉神经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虽然皮肤切口稍微大了一点,但整个颅内的操作都在显微镜下完成,属于微创手术。它的长期疗效通常远大于潜在的风险,且从根源上为患者摆脱长期疼痛的困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