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稀奇!社区医院“开”了家健身房
发布时间:2025-03-18 08:30:00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一时间,体重管理在线上线下引发热议。

在杭州,开设减肥门诊的医院不少,但这两天,康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然“火了”。原来,这家基层医院不仅开设了运动健康门诊,还附带健身房,患者“不吃药不打针”、在医生的指导下“管住嘴迈开腿”,目前已有160余名辖区居民受益。

这个门诊究竟有哪些特别之处?减重效果好吗?哪些人群适合就诊?这两天,记者实地探访。

门诊开出的运动处方与健身器材紧密绑定

“体检的时候医生就告诉我要锻炼,但具体怎么练,真搞不清楚……”听说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出了运动健康门诊,许大哥特地拿着单位的体检报告过来挂了号。

作为一名互联网工程师,许大哥平时久坐少动,身高不到1.7米的他体重已接近80公斤,BMI(身体质量指数)已经达到28,属于“肥胖”级别,还被查出糖尿病,需要定期吃药。

根据许大哥的综合情况,康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动健康门诊负责人刘海霞和他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并开具了个性化的签约服务包,制定了糖尿病患者专属运动干预计划——在这张处方单上,没有出现一味药剂,取而代之的是为期1个月、每周2到3次的运动方案。

让许大哥感到稀奇的是,从运动健康门诊走出去,穿过一条连廊,隔壁就是街道主办的惠民性质的“老百姓健身房”。刘海霞为他开具的运动处方,还会与健身房内的运动干预健身器材紧密绑定,比如“跑步机每次25分钟,每周3次;等速手臂开合训练机,每次6组,每周4次;智能背部拉伸机,每次15分钟”等。“看样子以后不用在医院和健身场所之间来回跑了。”许大哥感慨。

对于这样的配置,家住康桥街道的二孩妈妈胡女士也直呼方便:“我正在哺乳期,医生让我戒掉了猪蹄汤这类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还在制定运动处方前给我做了心、肺、骨密度等体质检测,确保安全。现在,我定期到这里的妇女健康中心做盆底肌和腹直肌修复,做完后再到隔壁的‘老百姓健身房’上普拉提课,效果不错。”

家庭医生团队把好运动“准入门槛”

不过,并非每个来就诊的患者都适合运动。

“我们有促肺功能改善和体重管理、促慢性病防控、促肢体康复、促产后康复和体态塑形、促脊柱侧弯改善五大类运动促健康项目。但患者需要先经过血压、血脂、血糖、心肺功能等运动风险评估,再通过体适能测评,评估慢病和运动风险,最后决定是否适合通过运动干预进行健康管理。”康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虞国荣坦言。

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运动健康门诊就医的患者,需要先接受大约30分钟的运动评估和体质测评。其中,心、肺功能测试最考验耐力,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每位患者都要进行6分钟的心功能步行试验和肺通气功能检查。同时,专业医师会在一旁记录数据,根据患者在运动过程中的表现判断是否需要停止测试。如果患者存在不宜剧烈运动的疾病,还可以佩戴心电监测设备等进行测试。

当天的门诊患者中,希望通过运动控制体重的54岁沈女士,就因为心脏问题被劝退了。

“她的冠状动脉狭窄超70%,左前降支近段狭窄超70%。目前的健康情况不适合进行运动干预,而且她没有运动习惯,采用运动干预带来的健康风险较大,建议先治疗。”刘海霞表示,来门诊的患者有些是为了减肥、有些是为了增肌,为此,门诊依托杭师大附属医院(杭州市体育医院)医联体资源,聘请体育和医疗专家,组成包括全科医师、中医师、护士、运动健康师在内的家庭医生团队,负责把好“准入门槛”,“在运动干预的过程中,我们还会组建专属‘家医有约’微信群,负责全程监督和答疑。”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柴悦颖 通讯员 廖婷婷 黄琳娟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