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杭州市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也将在10月1日迎来正式实施。
作为全国首部以生态文明之都建设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条例》紧扣杭州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对杭州生态空间格局、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治理体系等制度设计作出完善,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构建了法治框架。
杭州将如何用好这本打造美丽中国样本的行动指南?昨天,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杭州市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宣传贯彻视频会议,为切实做好《条例》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指明了路径。
生态治理:
每年制定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
将钱塘湿地打造为重要的候鸟栖息公园
开窗是景、出门见绿,碧波荡漾、绿道蔓延……近年来,杭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处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为持续抓好环境改善、生态提升,《条例》针对实际发展中面临的生态问题,提出了不少具体举措。
在治气方面,杭州将每年制定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推进涉VOCs企业原辅材料源头替代,深化大气治理设施低效失效排查整治,加强城市扬尘、餐饮油烟精细化管控。在治水方面,实施“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提质增效行动,加快河湖岸线生态修复和生态缓冲带建设,加强千岛湖等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各类水体水质稳定达标。在治废方面,全域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和新污染物综合治理。
与此同时,杭州还将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修复工程推动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如,推动“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系统修复;实施杭州湾“蓝湾项目”,将钱塘湿地打造为重要的候鸟栖息公园;试点推进余杭良渚利用社会资本投资的资源导向型(ROD)生态保护修复模式,统筹良渚遗址东侧村庄、农田、湿地等资源修复利用等。
绿色转型:
今年将腾出存量用能空间65万吨标准煤以上
建设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转化首选地
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核心路径。《条例》也对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明确规定。
推进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杭州将推动制定出台《工业低碳转型与绿色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持续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加快推进萧山纺织印染、建德碳酸钙产业集聚以及临空经济示范区、临江工业园区整治提升。
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方面,到2025年底,杭州将全部淘汰35蒸吨/小时燃煤锅炉,腾出存量用能空间65万吨标准煤以上,新增光伏装机145万千瓦、储能2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
“我们将以《条例》为指引,编制《杭州市‘十五五’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规划》,坚持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并重,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打造循环发展模式、建设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转化首选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字赋能:
“双感执法”应用让生态问题“一键核查”
“AI环评助手”帮助企业高效选址
数字化浪潮下,科技赋能也成为了生态文明之都建设的关键一环。“要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大力推动生态文明感知、决策、治理、服务等能力发展,推进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会上,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明确提出。
如何实现?杭州将加快构建环保数字助手,建立环境监测、物联感知、空间视觉、垂域知识四大数据库,完善意图识别、语义解析、自主分析、智能问数等能力建设。
与此同时,杭州正在探索打造的“双感执法”应用让生态保护更高效,实现了重点问题“一键核查”、线索问题智能输出、办案文书自动生成,构建“监管无感、服务有感”的新模式。而迭代完善的“AI环评助手”,则可以帮助企业实现选址智能化论证、报告模块化生成、审批精准化辅助,力争达到5分钟填报、30分钟生成、15分钟审查。